目前分類:陳希夷 【心相篇】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1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橋樑之材;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

 

人的特點之一就是任勞不任怨,能挑起重擔又任勞任怨的人,一定是國家的重臣。任勞是積福;任怨是消業。承擔天下人的重任是積厚福,甘受千百人的冤怨可以消業障。歷史上的聖人無論是孔子、老子、佛陀還是耶穌,哪一個不是處大事不辭勞怨的榜樣。

 

「不辭勞怨」在佛法中叫做「忍辱」,是六度中的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必須修忍辱,因為不忍辱就沒有辦法消前業,因此修行必須要能擔怨、含冤、受氣,才能消掉大業。別人無端罵你幾句,受了受了,受了就了了,報掉了。如果你不接受,這個業因報不了,它就永遠存在,永遠影響你,你的身就破不了,所以菩薩要修忍辱。釋迦佛在《金剛經》裏講忍辱仙人的故事,他被殘暴的歌利王割解身體,不但毫無怨言,還說我若成佛先來度你。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還說我為世人贖罪。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0.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開口說輕生」是豪言壯語不離口,平時胸脯拍得山響,為國獻身、為朋友獻身。這樣的人在大事關頭、大節時刻,一定逃得連影子都沒有了。抗戰中的山東軍閥韓複榘,「死守濟南」,「誓與濟南共存亡」的口號喊得多響。老百姓為此甘心納捐,盼望他能擋住日本人的進攻。結果呢?他斂盡了地皮稅,一槍沒放就跑了,濟南丟了,韓也被蔣介石槍斃了。所以荀子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開口說輕生」的人,絕對不可以輕易相信。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為神

 

 「欺蔽陰私」是欺蔽心地,悄悄做壞事;或在暗中幹不可告人的醜事。這種惡行隱蔽、行為不光明的人,縱有榮華富貴,兒孫也享用不到。什麼原因呢?因為“欺蔽陰私”有傷陰騭(陰德),所以報在子孫。大凡愛耍陰謀、喜歡在暗中幹不可告人勾當的,子孫都不好,或者乾脆斷子絕孫。這都是自己傷了自己的陰德,自斷了血脈之根。

 

我們在第二條中已經提到,「欺蔽陰私」的罪過比明火執仗還要大。欺蔽心地,傷自己的良能,是惡報一;減損福報,貧夭下賤,是惡報二;污染性德,喪失良知,永陷沉淪,是惡報三。俗語說:心迷迷一個,性迷迷一窩 。心迷至多傷害你自己,性迷可是要遺傳的,所以貽害子孫無窮。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小富小貴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

 

這兩句話很容易理解:小有所得就找不著北的人,前程一定有限;大富大貴不動心的人才能厚福永享。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違言」佛家稱為「口業」,違者與心性相違也。「違言」有幾類:一是違心之言,心口不一致,說一套做一套;二是違情之言,講話不合情理、傷感情、傷和氣,令人寒心。三是違理之言,強詞奪理,無理攪三分,像煮熟的鴨子肉爛嘴不爛;四是違實之言,捏造事實,指鹿為馬,無中生有。違言的果報最輕的是傷自己的福德,貧窮下賤;其次,折損自己的壽命,短命早夭;最重的秧及子孫,得無嗣的果報。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是動輒就講一些不合情理、傷感情、傷和氣的話,這是中級口業,最易折損自己的壽命。再發展下去,就要秧及子孫了,例如古代的訟棍,現代的缺德律師,很少有好兒孫的。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

 

「托妻寄子」是一個人在危難當頭之時,對肝膽相照的朋友重任信託。他相信一旦自己赴難,朋友會照顧好他的妻子、兒女。明朝初年有一出戲,名字就叫「托妻寄子」。什麼人可以托妻寄子?是一言九鼎的大丈夫、是君子。君子將信義二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做到,所謂「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所以古代帝王才屢有「托孤」之舉。

 

受人信託,照顧朋友的後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可不是腦袋一熱辛苦幾天,而是要無怨無悔地奉獻幾十年。誰能做到?恐怕做不了多久就煩了。再者,不把你老婆霸佔過來,已經算對得起你了。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翻臉無情的人一生貧寒,夭折短壽,這種福薄之人不值得與他計較;時時念舊,發跡不忘故友的人,富貴綿遠,長壽多福,這種人厚道、不忘本。

 

「轉眼無情」形容瞬間就可以翻臉的人。這種人喜怒之間沒有過渡,屬「狗臉的,說變就變」,答應過的事情瞬間就不認賬。你幫助他九十九次,只有一次沒幫,他就不滿意,就跟你翻臉。這是極度自私刻薄的人,只想自己不管別人是否方便。這種人的結局一定是貧寒夭促,沒有福享。我看了幾十年,這類人見得多了。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和」是通順、愉悅、從容、徐緩之意,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中正仁和,只有和才能永葆家庭興旺,子孫長久。《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中庸》上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不和不足以為禮,不和不可以為達道。和之義無大小,無內外,無邊際,無形色。天得之而四時順,地得之而萬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善用和的人不驚俗、不駭眾、不固執、不偏頗,隨方就圓,內剛外柔,大智若愚,人不能識。

 

何為能和?禮下于人,謙恭自卑,心平性柔,暴躁全無,怒氣不生,無貴賤貧富之分,無人我壽者之相。能化氣質之性,能消嫉妒之心。一切不平不順、不中不正等事全然消除,至此才能現出自己良知良能的本來面目,才算修行上了軌道。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消沮閉藏,必是奸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

 

「消」是削減、耗損;「沮」是破壞、敗壞。「消沮」在此處的意思為耗損別人的錢財和資源。「閉藏」有封閉、囤積的意思,指厚己薄人,損人利己,趁機積累自己的財富。這種人必為奸貪不足的鼠輩小人。「披肝露膽」也稱「披肝瀝膽」,比喻血心仗膽、極盡忠誠的俠義之人。這種人心地光明坦蕩,處世大公無私,一定是英雄豪傑。

 

但世間有一種人,花別人的錢大方得很,輪到自己卻一毛不拔,俗稱「磁公雞鐵仙鶴,玻璃耗子琉璃貓」。一毛不拔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事事處處都在消沮閉藏,損人利己,這就很嚴重了。現代社會叫做「工商時代」,講回報、講獲利,沒有利益的事情大都沒有人願意做。甚至連回報慢、利益小的事情也不願意幹,人人都想快速致富,求暴富。農民種地使用生長激素,嫌農作物長得慢;工人做工要千方百計降低成本,產品是否經久耐用就不管了;商人做買賣盡可能的佔用別人的資金,至於他人是否周轉得開就不管了。如果人人都以消沮閉藏為目標,這個社會也就成了個好貪之輩的大聚會。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復,應知心腹無依。

 

「出納」有兩種解釋。相學中的「出納」指口,五官中「口為出納官」。「出納不公平」也就是講話口不應心。其次,出納是出入、取與的意思,在古代指升、鬥、斛、秤等計量工具。鬥是舊時稱糧食用的量具,25斤為一鬥,刻薄的人小鬥出大鬥入。往外出的時候(賣或借)用小鬥,不滿25斤;往裏進的時候(買或收)用25斤斗,或超過25斤的大鬥。做買賣的用灌了水銀的桿秤,缺斤減兩,坑蒙顧客。

 

這種靠坑蒙拐騙發家致富的人,本人得到的果報不是遭雷劈,就是被火燒掉所有財產;子孫得到的果報不是多病,就是夭亡。因為這一條所犯的天條是「欺蔽陰私」,果報異常慘烈。《三世因果文》中說:「雷打火燒為何因,大秤小鬥不公平」;《陰騭文》中也說到:「鬥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講的都是出納一定要公平的道理。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講討論《心相篇》的第一段,先看原文。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復,應知心腹無依。消沮閉藏,必是奸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能裕後光前。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特別提請注意開篇的前兩句話,那是全文的總綱,後面的各論都是這兩句話的展開。這兩句話語不驚人,樸實之極,是北宋時代最通俗的白話文了。但是如果認真回味,不難發現其中蘊藏的無量文義、無窮智慧、無盡法門,非得道的聖賢說不出這種石破天驚機的箴言。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相篇》文章並不長只有一千五百餘字,但字字珠璣甚勘玩味。如不細細體悟,往往被其文句通俗所蔽,一讀而過。更有甚者只看個題目就嗤之以鼻,視為迷信,哪里知道這篇文章歷來為修身家所寶,被讀書人視為人生箴言。

 

在中國文化裏,儒釋道三家雖各善其長,但在濟世利人上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講究教化、佛家講究度化、道家講究點化。既稱“教化”就得不厭其煩地教,要“度化”就得先結緣,沒緣是無法得度的。道家的“點化”最妙,話多了叫“片”(騙),一字千金的才能成為“點”。道家人物通常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道家利人的方式也是借助醫蔔星象之類的“術數”對世人加以點化。好話不在多,懂不懂由你,所以道家的東西大部頭的很少,類似《心相篇》這樣精煉的東西很多。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 希 夷 其 人

 

陳希夷,名摶(871—989),號扶搖子、希夷先生,是五代至宋初時的道家神仙一類的隱士,壽至118歲。有關他的身世,《宋史》四百五十七卷中記載: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希夷,名摶(?—989),五代,宋初的道家隱士。號圖南、扶搖子。安徽亳縣人。少年舉進士不第,後有出塵之志,其歸隱詩曰:“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綬縱榮怎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遂隱居武當山,服氣辟谷,廿餘年,後居華山。精研《周易》,著有《無極圖》、《先天圖》。其學為周敦頤、邵康節所繼承發展,對宋代理學頗具影響。宋太宗極為禮重,賜號“希夷先生”。

 

 

 

《心相篇》是他的不朽之作,本書以「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為綱,闡明「心相」的理論與實踐,列舉吉凶禍福之徵兆,壽夭貴賤之標誌;均處世待人之格言,實千古不易之定論;末後勸人「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讀者既可用以對照修心,防非止惡;又可用於擇交觀人,親賢遠佞。是修心、積德、造命的有益讀物。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相篇

 

 

 

宋‧陳希夷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