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橋樑之材;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

 

人的特點之一就是任勞不任怨,能挑起重擔又任勞任怨的人,一定是國家的重臣。任勞是積福;任怨是消業。承擔天下人的重任是積厚福,甘受千百人的冤怨可以消業障。歷史上的聖人無論是孔子、老子、佛陀還是耶穌,哪一個不是處大事不辭勞怨的榜樣。

 

「不辭勞怨」在佛法中叫做「忍辱」,是六度中的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必須修忍辱,因為不忍辱就沒有辦法消前業,因此修行必須要能擔怨、含冤、受氣,才能消掉大業。別人無端罵你幾句,受了受了,受了就了了,報掉了。如果你不接受,這個業因報不了,它就永遠存在,永遠影響你,你的身就破不了,所以菩薩要修忍辱。釋迦佛在《金剛經》裏講忍辱仙人的故事,他被殘暴的歌利王割解身體,不但毫無怨言,還說我若成佛先來度你。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還說我為世人贖罪。

 

明朝的袁崇煥,擔負守邊禦敵的重任,在遼東抗擊清兵,曾一炮轟死努爾哈赤,將清兵堵在關外十數年。明朝的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崇禎是敗到了極點。崇禎人很勤政,又不荒淫酒色,但剛愎自用,多疑善變。事情辦砸了就推委到下屬頭上,明末有名的文臣武將幾乎都被他殺光了,這個國家還能不亡國嗎?

          皇太極沒辦法,只有繞過山海關經內蒙古直逼北京。袁崇煥揮師進關救援,在北京城外大戰清兵。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以通敵罪逮捕了袁崇煥,最後竟處以磔刑,家屬被流放三千里。直至康熙一朝,才為其正名。袁崇煥無端下獄,並沒有怨恨崇禎,反而寫信勸說被崇禎逼反了的總兵祖大壽。只可惜,袁崇煥這樣的「橋樑之材」,偏偏被用在崇禎這糟朽的橋樑之上,也是生不逢時啊.

 

下一句「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形容碰到一點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擔一點責任的人,決對不可以重用。這個世界就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你走運的時候,人人都來錦上添花;你倒楣的時候,多數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誰肯給你雪裏送炭?

 

老子在《道德經》裏說過,人道和天道是相反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是損不足而奉有餘。閻王不嫌鬼瘦,穿皮襖的偏要刻薄穿棉襖的,這都是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惡劣的習氣)使然。

 

還有人,你有一點點事,他就趕快避嫌,與你劃清界限。中國經常有活動,如果你運交華蓋,不要說朋友,連妻子兒女都有可能遠離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