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相篇》文章並不長只有一千五百餘字,但字字珠璣甚勘玩味。如不細細體悟,往往被其文句通俗所蔽,一讀而過。更有甚者只看個題目就嗤之以鼻,視為迷信,哪里知道這篇文章歷來為修身家所寶,被讀書人視為人生箴言。

 

在中國文化裏,儒釋道三家雖各善其長,但在濟世利人上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講究教化、佛家講究度化、道家講究點化。既稱“教化”就得不厭其煩地教,要“度化”就得先結緣,沒緣是無法得度的。道家的“點化”最妙,話多了叫“片”(騙),一字千金的才能成為“點”。道家人物通常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道家利人的方式也是借助醫蔔星象之類的“術數”對世人加以點化。好話不在多,懂不懂由你,所以道家的東西大部頭的很少,類似《心相篇》這樣精煉的東西很多。

 

在傳統的叢書系列中,《心相篇》多被劃歸在術數風鑒類,但是它闡明的“心相”之間的因果關係,列舉的一系列的吉凶禍福之徵兆,壽夭貴賤之標誌;以及勸世人“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的警句格言,實千古不易之箴規。我們既可用以對照修心,防非止惡;又可用於擇交觀人,親賢遠佞,是修心修身、改造命運的指南。

 

古人重心行,哪里像我們這麼重相、著相。《荀子·非相篇》中說:“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擇術”之術為心術、心地,即存心、用心、發心。心是生死的根蒂,《尚書》中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修行就是借事煉心,無事之靜為枯靜,動中之靜方為真靜。所以,陶弘景才說:“修心要做長生客,煉性當如活死人”。

 

相者向也,為心之所發,形式當然要表現內容。《麻衣相法·相心》中也說:“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斯言雖簡,實人倫綱領之妙”。一個人如果沒有福相,但只要存心良善,一定可以轉為福相,這叫做“相隨心轉”。相反,一個人本來有福相,但如果存心不良,原有的福相也會消失殆盡,這叫做“相隨心滅”。因此,一個人的相貌完全是自己心地善惡的外在表現。

 

《莊子·應帝王》中講過“壺子看相”的故事,很能說明心與相的關係。

 

鄭國有一位風鑒大師,名叫季鹹。他看相異常準確,能判斷人的生死禍福,甚至連死亡的確切時間都能知道,鄭國人都怕見到他,被他說准什麼時候死可麻煩了。

 

列子非常欽佩他,就對自己的老師壺子說:“我以前認為您老人家很了不起,現在看起來這個季鹹比您更高,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壺子說:“你跟我學了幾年就以為得道了,其實你不過隨我學了點道的皮毛,知道幾個名詞而已。你自以為得道了就去胡吹,結果讓別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這樣吧,明天你把那個叫季鹹賢的找來,讓他給我看看相,你就清楚了”。

 

第二天,季鹹來給壺子看相。出來以後,列子趕快追問結果。

 

季鹹搖搖頭,對列子說:“唉!你老師恐怕不行了。他面如死灰,命無生機,不可救藥了。我看最多還能活十天,你們準備後世吧!”

 

列子難過得流著眼淚,把季鹹的原話告訴了老師。

 

壺子卻笑著說:“請他明日再來一次吧”。

 

次日,季鹹又來了。他看過壺子出來,列子趕快追問怎麼樣。
季鹹說:“幸虧遇上了我,你老師有救了。他已經有了生機,難關過去了”。

 

列子很高興,將結果告訴了老師。

 

壺子笑著說:“我昨天給他看的是地相,就是心地沉寂,動靜全無。他見我生機閉塞,以為我要死了。今天我給他看的是天相,天地間的生氣,他看到一線生機從我的腳跟升起來,才說有救了。我控制著自己的心性變化,他哪里會知道呢?請他再來一次吧”。

 

季鹹第三次來看壺子。這一次他對列子說:“你的老師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我根本無法給他看相。等他心神寧靜了,我再來吧”。

 

壺子告訴列子說:“我剛才顯示了太虛之相,太虛之境是沒有任何端倪的,他自然什麼也看不到。你讓他再來一趟”。

 

季鹹第四次見到壺子,一見面就驚慌失措的逃跑了。列子拼命追也沒有追上,不知道季鹹何故要逃跑,就回來問壺子。

 

壺子笑著說:“我這次給他看的是空相,還沒有顯示根本大道,他就被嚇跑了。因為他如墮虛空,什麼也抓不到。他嚇得要命,唯恐逃得慢了喪命,你哪里追得上他呢”?

 

列子這才知道,自己跟老師學了十幾年,連門都沒有入。於是棄浮華而歸真樸,拋棄一切偏見,老老實實地喂豬,幫老婆燒火,如此三年心才定下來。以後他修道成功,才有歷史上禦鳳而行的沖虛真人。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呢?相隨心生。人的相貌不是一程不變的,而是隨著人的心念在刹那變化。今天很多人都愚癡啊,整天在外面搞來搞去,又要整容啊、化妝啊、這個那個的。自己的心不調整,只搞外面是沒有用的,因為身(生理)是受心(心理)控制的。心變了,身相才會跟著變,所以說“有心無相,相隨心生”。同樣道理,“有相無心,相隨心滅”。你雖然現在相貌不錯,如果你不發善心、不存善念、不修善行,你的善相會隨著消失的。

 

壺子四次通過變心而換相,生動地解說了“相隨心生”的原理。有好心才有好相,古人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充實,而外有光輝。”“胸中正,則眸子了(明亮)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昏濁)焉。”均說明“心相”之間的關係。

 

其次“相隨心轉”。人時時處處都在接受果報,又時時處處造作新的業因;只有改因才能轉果,而轉果的關鍵就在於“心”,因為“心能轉業”,所以《心相篇》全文並沒有講什麼相法、相術,通篇講的都是因果報應的道理,這是最深的相理相法。

 

我個人的觀點,《心相篇》實際上只有一頭一尾四句話,四十四個字。開頭的兩句話是全篇的總綱,結尾的兩句話是全篇的總結論,也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壽?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禍轉為福?得“知其惡而弗為”,心地因果才是禍福壽夭的根本所在。因此《心相篇》全文雖文詞簡樸,語不驚人,但卻解行具足,濃縮了儒釋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人天之路由此而開,聖賢仙佛由此而成。

 

《心相篇》原文本來是一讀到底的,既無標點,也沒有分段。為了便於讀頌和講解,我們暫根據上下文句以及論述內容,將全文分為九大段,供大家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