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希 夷 其 人

 

陳希夷,名摶(871—989),號扶搖子、希夷先生,是五代至宋初時的道家神仙一類的隱士,壽至118歲。有關他的身世,《宋史》四百五十七卷中記載:

 

 

 

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歲,戲渦水岸側,有青衣媼乳之,自是聰悟日益。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以詩名。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自言嘗遇孫君仿、獐皮處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語摶曰:‘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摶往棲焉。因服氣辟穀曆二十餘年,但飲酒數杯。移居華山雲台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

 

 

 

陳摶是安徽亳縣人,早年也是儒家人物,詩書畫都很好,以後幾次舉進士不第,於是不再追求功名,轉而學道,終於得道成就了。

 

 

 

陳摶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頗有詩名的,其詩頗有出塵之志。例如他的歸隱詩: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綬縱榮怎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

 

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陳摶得道後隱居武當山,服氣辟穀廿餘年。後來與宋太祖趙匡胤下棋,以華山賭輸贏,結果陳摶贏了。趙匡胤話覆前言,所以陳摶的後半生都在華山修行。他最著名的功夫是睡功,可以一睡三個月不起身,是道家裏面神仙一類的人物。

 

 

 

希夷”是宋太宗趙光義賜他的封號,因為陳摶贈宋太宗“遠近輕重”的治國四字箴言。趙光義不明就裏,陳摶釋曰:“遠者遠招賢士,近者近去佞臣,輕者輕賦萬民,重者重賞三軍”。宋太宗極為禮重,特取老子“視之不見曰夷,聽之不聞曰希”賜號陳摶“希夷先生”。

 

 

 

他摶精于易學,善於鑒察人物,辨別聖凡,且能逆知人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陳摶住的居室牆上掛有一個大葫蘆,有個叫賈休複的道士很喜歡這個葫蘆,想要得到它,於是前來拜謁。剛一見面,陳摶辟頭就說:“子來非有它,蓋欲吾瓢爾”。於是命人取來葫蘆交與賈某,賈道士大驚失色,以為神。

 

 

 

陳摶移居華山後四十餘年,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西元989年)十月羽化,享年118歲。卒前一年已經預知時日,並給宋太宗寫了遺表。至期以左手支頤而終,七日容色不變,肢體尚溫,且有五色雲蔽其穀口,彌月不散。《仙鑒》卷四十七載:

 

 

 

端拱元年,一日語門人曰:吾來歲中元後當遊峨嵋。明年遣門人鑿石室於張超穀。既成,先生往造之曰:石太華,斯谷尤為勝處,吾其歸於此乎。即草遺表,其略雲:臣大數有期,聖朝難戀,已於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穀中。又草奏疏,人莫見其言,遣賈得升並龜鶴鞍馬詣闕以進。

 

 

 

先生初欲示化,使盡夜燃燈炷於石室中,至期以左手支頤而終。逮七日容色不變,其肢體尚溫,有五色雲蔽其穀口,彌月不散。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陳摶的師承與交遊甚廣,學術思想頗豐,主要著作有《指玄篇》、《釣潭集》、《易龍圖》、《人倫風鑒》、《赤松子戒》、《高陽集》等。其學術思想為宋儒周敦頤、邵康節所繼承發展,對宋代理學的發展頗具影響。據說世上流傳的太極圖就出自陳摶,宋朝以前沒有見到此圖。

 

 

風鑒之學與因果律

 

 

 

陳摶是風鑒學術的大家,相學十三家中陳希夷的《人倫風鑒》是很重要的一部著作。醫蔔星相舊稱術數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技術部分,非常寶貴,但是我們現在統統把它歸到糟粕一類,視為封建迷信,這是我們後代不肖子孫的無知。

 

 

 

要知道相學與相術是兩回事,相術是江湖人用來糊口的玩藝兒,與相學差得天遠地遠。中國文化裏面有“相”這門學問,其中又分為相學、相法、與相術,學者也對應著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別,是不一樣的。相學是一門學問,古代聖賢才懂相學之理,相學之理是根據一個人的相貌,判斷他的吉凶禍福,勸他改過遷善,趨吉避凶,是聖賢救人的一個方便法門。

 

 

 

相學之理它是通過相法表示出來的,因為法無定法,變化很多,但是基本原理(道)是不變的。我們講過《易經》的道理,易就是天地日月永遠在變化。太陽在上月亮在下,二者合起來就是易字,易就是研究天體運行的規律。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太陽系圍繞銀河系的中心轉,銀河系又圍繞著更大的星雲系統在轉,所以一圈一圈的旋轉運動是不會停止的。小到電子圍著原子核轉,大到銀河系在宇宙之中轉。所以這個易的變化過程是永遠存在的,不變化這個地球就不存在了。

 

 

 

既然萬物都在變,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空間都在變,這個世界上儘管在同一刻有很多人降生,但是從來沒有完全一樣的人,也不可能如此。因為時空在不停地變化,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也在變化,如何認識這個變化,找到其中的變化規律,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特別是風鑒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鑒就是鏡子,通過鏡子照出你的相貌,從你的相貌推測出你的心地因果。

 

因果律是宇宙間的第一法則,這是被現代太空物理學證明瞭的,沒有因果律這個宇宙就不可能存在。大家熟悉的邏輯學研究的也是因果規律,三段論的前提也就是因,推論當然就是果,因為怎麼樣,所以才會怎麼樣。前面有條件有推導,後面才可能有結論,種瓜就會得瓜,種豆就會得豆,這就是因果的關係。我們之所以一代一代的變成人,不會產生變異,是因為有遺傳基因在控制,有這個因才有我們現在的果,這是第一個規律。

 

 

 

宇宙間第二個法則,叫做曲線運動法則。宇宙之內是沒有直線運動的,所謂的直線運動只是曲線運動中的一個點而已,因為曲線運動的軌跡太長了,我們看不完全,只能看到曲線中的一段,我們就把它當作直線了。例如,我們認為大地是平的,但實際上地球是圓的,怎麼可能是平的呢?我們看到的是圓介面上的一點,認為它是平面而已,因為它太大了。既然宇宙的法則是曲線運動,而曲線運動最圓滿的形式就是圓(圓周),因此一個運動的質點,經過無限長的時間,一定會回轉來,再回到它的起始點。換句話說,一個人造什麼樣的業因,轉一圈之後,那個果報就一定會還給那個造因的人。屬於你的,絕對跑不掉;不是你的,搶也搶不來,這是太空物理學證明的兩個最基本的因果律。

 

 

 

在中國文化裏面講得非常通俗明白,第一叫因果,第二叫報應,這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由此可知,在這個世間,沒有你能占的便宜,也沒有你能吃的虧。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宇宙無非就是個大天平而已,一頭是你的天命,天命是為人不為己;一頭是你的陰命,陰命是為己不為人,一頭為公一頭為私,一個是福一個是禍,看你要向天平的哪一頭加碼。你如果損人利己,發不義之財就是造陰命,天平的這一端就起來了。表面上看,你貪了錢發了財,己富妻榮的,但是你沒看到天平的另一頭已經降下去了,被削掉的是你的天命。天命是自然賦予你的使命與你本有的福報,是與生俱來的,是你命裏應該有的一部分,叫做福。但是你貪心不足,要違心地占別人的便宜,陰命這邊的禍就起來了,天命那邊的福就被你自己銷掉了相應部分,古人說“自損福德,自作自受”,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同樣的,你讓給別人一個便宜,表面上看你損失了機會,吃了虧,丟了陰命,但天平這邊高起來了,福給你加上了,禍給你減了,到底哪一頭划算呢?

 

 

 

宇宙間本就是陰陽之數的加加減減,我們在《三字經》中講過“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的意義。天地之間,是理控制著數,數控制著象,才有三界六道,動物植物,各種各樣的現象。這些現像是由某種規律(天理)以數的形式控制著,每分每秒都在加加減減。一個善念善行就給你加一分,加一份福;一個惡念惡行就給你減一分,加一份禍,所以《太上感應篇》第一句話就是“禍福無門,為人自招,善惡因果,如影隨形。”善惡禍福,隨時隨地跟著你,因為是你自己在給自己加加減減,就象電腦的工作原理一樣,二進位的數位隨著程式這個理,隨時隨地在加減變化,所以才有不同的圖像、聲音、文字的象的功能。但是這個相是由程式化的數來控制的,我們人也一樣,這個數是什麼呢?所謂天地之大數,天地之間加加減減來的,只有加減沒有乘除,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個心就清靜了,這個宇宙間沒有你能吃得虧,也沒有你能占的便宜。人道損失了天道會給你補回來,天與人是看不見的(暗裏天還),天道補回來的量,比你在人間損失的那個量要大的多。同樣,你要在人間占人家的便宜,天道就要銷你的福,被削掉的福比你貪來的那點財要大得多,所以我們自己要會算帳,是貪小還是得大,要福還是要禍,你自己選,公平得很。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歐洲一家知名電器公司中國地區的市場經理,幹了十幾年,手下的分銷商很多。他說:我眼看著他們從身無分文,到現在發了大財。不久前,福建、廣東一帶的分銷商要一起開會,其中有三個人坐一輛車赴會,中途出了車禍。小車的頂棚被揭掉,三個人的頭全都沒了,場面慘不忍睹。發了大財,卻把腦袋混丟了,為什麼會這樣?《心相篇》中說:“為何凶災惡死?積陰毒、篤陰行、積陰私,事事皆陰。”如果你從心念到行為都見不得人,你發的財就是陰財,那麼地獄之門就為你打開了。你自己買的門票,當然要自己去了。 

 

現在是末法時代、多事之秋,災禍很多。在災禍面前,有權有錢都沒有用的,救不了命。從美國“九一一”事件開始,一直到南亞的大海嘯,有錢人可是死了不少。災禍關頭,唯有福德才能救性命,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作「福大命大造化大」。我們是要福還是要禍,這個關係可要認識清楚。

 

說到陳摶老祖的風鑒之術,他的師承又是哪一位呢?據說陳摶有一個朋友,與他是半師半友的關係,其身世無從考證,叫什麼名字也不清楚,因為他常年穿一件麻布道衣,所以人稱麻衣道人。麻衣道人曾經傳授他有關相法的東西,後世江湖上留傳的《麻衣相法》及《麻衣易》頗有影響,但也只是託名而已。

 

據《太華希夷志》上記載:陳摶面謁宋太宗,動身之前曾有詩留給

 

麻衣道者,詩曰:

 

 華嶽峰前兩路分,數間茅屋一溪雲。

 師言耳聵持之久,人是人非聞未聞。

 

 

麻衣道人答詩,曰:獨坐茅庵迥出塵,以無衣缽日隨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onardo 的頭像
    leonardo

    在天與地之間揮灑自如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