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希夷,名摶(?—989),五代,宋初的道家隱士。號圖南、扶搖子。安徽亳縣人。少年舉進士不第,後有出塵之志,其歸隱詩曰:“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綬縱榮怎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遂隱居武當山,服氣辟谷,廿餘年,後居華山。精研《周易》,著有《無極圖》、《先天圖》。其學為周敦頤、邵康節所繼承發展,對宋代理學頗具影響。宋太宗極為禮重,賜號“希夷先生”。

 

 

 

《心相篇》是他的不朽之作,本書以「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為綱,闡明「心相」的理論與實踐,列舉吉凶禍福之徵兆,壽夭貴賤之標誌;均處世待人之格言,實千古不易之定論;末後勸人「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讀者既可用以對照修心,防非止惡;又可用於擇交觀人,親賢遠佞。是修心、積德、造命的有益讀物。

 

 

 

佛法認為,人們的身體,本是由過去種的業因,與今生父母因緣和合而來的。所以叫「報身」、「業報身」,是來受善惡業報的。一個人的相貌好醜,壽命長短、貧富貴賤等,屬於「正報」。所處的社會、家庭環境、親屬子女和生活享受等,屬於「依報」。依報隨正報轉,正報有福,依報自然豐富圓滿;正報無福,依報必然貧困惡劣。由此可知,「相由心生」,有好心,才有好相;要想得好相,先應修好心。儒家所謂,

 

「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充實,而外有光輝。」和「胸中正,則眸子暸(明亮)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昏濁)焉。」均說明「心相」之理,真實不虛。

 

 

 

但佛法的觀點不同於庸俗的宿命論,宿命論認為人的相貌好醜、貴賤壽夭都是「命中註定」的「鐵板數」。佛法認為,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正報、依報,並非天神賜予,而是自種因,自受果。善業惡業,唯心所造;福報禍報,惟人自召。經所謂:「欲知前世因(業因),今生受者是(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可知人們時時處處是在受果報,時時處處又在種業因;只要改種業因,就能轉變果報;而轉變的關鍵就在「心」,因為「心能轉業」,所以「相隨心轉」。

 

 

 

佛法從根本上揭示「相」和「命」的由來和原理,卻不教人去看相、算命;因為這是舍本逐未,徒勞無益的。現在社會上許多人相信看相、算命,把自己的前程,未來的命運,都寄託在這上面,卻不反躬自責,修省心地。聽說自己的相好,便存僥倖心理,滋長貪欲;聽說相不好,有厄難,又恐怖倉惶,生退悔心。真是自尋煩惱,有損無益。

 

 

 

學佛的人,首先必須深信因果,嚴守戒律,廣結善緣,不種惡因,淨化身心,自利利人。能這樣做,如遇災難、疾病等惡緣,應當深切反省,懺悔業障,不怨不尤,改過遷善,定能使惡業日消,善緣日增,轉惡報為福報,化災難為吉祥。如果環境優裕,福報豐滿,應該了知富貴榮華,夢幻泡影,不貪著,不留戀;儘量佈施,廣結善緣,自然增福延壽,澤被子孫。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了生死,出輪回,生淨土,成佛道,度眾生。但是,必須從做人開始,從止惡行善下手。為此對本書謹作介紹,藉供參考。

 

 

《心相篇》講記 — 劉宏毅

 

 

《心相篇》是五代時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陳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風鑒學問的綱領,也是心地因果學問的基礎,語言洗練,論理深刻,準確生動,將心地因果的道理論述得透徹而準確,是垂世之作,勘與《感應篇》《陰鷙文》並論。

 

 

《心相篇》文字雖不多,僅一千五百餘字,但歷代都有不同的抄本,當然其主體沒有異議,只是在個別文句上略有差異。我們依據的是清朝陳淡埜的本子,陳氏是清乾隆年間的風鑒大家,歷史上的相學十三家之一。他對心相學問很有見地,特別是將《心相篇》置於其巨著《相理衡真》的卷首第一篇,可見風鑒家對此篇文章的重視程度。

 

 

我們今天重溫這篇文章,當然不是為了讓大家看相、算命,而是要瞭解心地因果與業因果報的關係,進而認識命運,改造命運。命自我立,德自我成,世界上的一切相狀都是變化的,而因果律是永恆存在的。時值亂世,災難厄運不斷,這是眾生的共業因果,純屬自作自受。話好說,果難受,誰也不願意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如何才能避免厄運、趨吉避凶呢?唯有深信因果,自求多福,庶可於此共業中享有別業。教理有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可謂深刻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onardo 的頭像
    leonardo

    在天與地之間揮灑自如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