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記者王茂臻/台北報導】
2012.06.20 02:49 am
             

說到台灣經濟發展的劣勢,從生產要素的觀點,資金、技術、人力、土地、經濟資訊、管理能力都可能存在一些缺點,也會因立場不同而人言言殊;經建會最近在「黃金十年」的一份研究中,則聚焦於台灣的產業結構失衡,呈現了生產要素不足或配合不到位的現象。

在這項研究中,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直指,台灣產業出現重大失衡現象,這些失衡包括:產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與GDP的貢獻不對稱、產業創新集中於特定領域、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重過高、產業多元化程度不足、出口市場集中度偏高等。「台灣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但集中於資通訊等特定產業,若不升級,可能會成也產業,敗也產業,」經建會官員擔心地說。

7171368-2832595  

經建會統計,台灣中間產品占出口的比率,在2000年時約61%,去年已升到74%;也就是說,台灣做的產品多不是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成品,而是還要再經加工、組裝的某一個零組件,「雖然關鍵,但很容易被取代,」經建會官員說,這是台灣利潤率拉不高的主因,也就是陷入一般人常常提到的「代工宿命」。

影響所及,目前人力供需失衡,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經建會拿出數據說,這幾年政府拿出上百億推動促進短期就業方案,但「失業率降到4%後就再也降不下去」,工作價值也因為被過多的短期低質量工作稀釋,「薪水也漲不動」。

此外,由於多是為他人作嫁,操之在己者不多,在全球化生產要素多數已可互通有無的情況下,例如資金、人才都能快速移動,使得產業波動的風險大增。因此,這幾年的經濟成長率變動很大,不如以往穩定。

除了產業結構失衡,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更為憂心的是,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政黨合作機制一直沒有建立,美牛進口或是深化兩岸自由貿易,都常見政治內耗。

他批評,韓國今年在FTA跨大步對台灣經濟影響既深且遠,但國內政黨卻繞著油電雙漲等議題,不但看不見合作,彼此也缺乏信任,「這是台灣經濟暗藏的劣勢」。

【2012/06/20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onardo 的頭像
    leonardo

    在天與地之間揮灑自如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