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Stock_000020320901XSmall  

 

沒什麼比當眾譴責作惡的人更容易,也沒什麼比理解他更難。-----Fe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 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紀俄國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罪與罰』)

 

許多人對於電視或電玩出現的大量暴力深感不安,許多社會科學研究者更是憂心電視、電玩與社會上的暴力犯罪之間的關聯性。到底暴露在充滿暴力的媒體傳播之下,會不會增加社會的暴力行為?

 

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

 

有研究提到,即便是新聞的暴力報導,也可能會有感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或模仿效應(copy cat effect)。這說明了一旦該行為被大眾傳播媒體傳播,就有可能被某些觀眾所模仿。例如,銀行搶案在電視鉅細靡遺的報導下,即可能被模仿。不過,附帶一提,感染效應並非只限於媒體的報導。例如:Joiner (1994)的研究說明一個大學生的憂鬱情緒如何感染周邊的人。一個憂鬱的同學可能使其他人情緒變得低落,這可能包括朋友、家人,以及那些與當事人有關係而且想要幫助當事人的旁人。

 

到底電視或電玩會不會影響人的犯罪行為?

 

根據研究,暴露於暴力節目或情節當中,並不會自動提升個人的攻擊性,只是有些人受影響的程度會比其他人大。有些來自低收入戶家庭的小孩,似乎比來自中產階級的小孩更容易受媒體的暴力節目影響,尚不清楚其原因究竟為何。有些研究找到證據發現,父母正向示範對孩童的影響可能勝過媒體暴力示範者的影響。此外,媒體暴力節目對於某些孩童的影響較弱,特別是一些父母不會依賴攻擊行為解決問題的家庭。

 

 TV-Violence-Image-H  

 

個人一再曝露於暴力的電視節目下,可能讓他變得習慣暴力的觀點,這也可能扭曲他對外界社會的觀點。而且電視節目中經常充滿粗俗下流、沒有道德的人物,大量收看容易暴露在一種可鄙的世界觀裡。有些證據指出,大量收看暴力節目者,比少量收看的人更傾向於不信任別人,而且會高估自己成為犯罪受害人的可能性。

 

Black & Bevan(1992)提到暴力電影的影響會比暴力電視的影響大。因為電視節目有廣告穿插其間,電視前的觀眾會彼此交談、離開房間、閱讀、分散注意力到朋友和家人的身上,這些行為都會使人無法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節目上。相對於電視,電影院的氣氛和連貫性的劇情,便容易讓觀眾形成較深刻的印象。所以不論男性或女性的觀眾,觀看暴力電影的人,會比觀看非暴力電影的人有更強的攻擊性,雖然這種攻擊性可能在電影結束後不久後消散。

 

近年來,數以百計的文獻也有著同樣的結論,大量暴露在暴力影片中,是美國社會暴力充斥的主要原因之一。簡單來說,數量極為龐大的研究指出,大量的暴露於暴力電視與電影中,確實會增加兒童與成人的攻擊傾向,而且這個效果相當持久。

 

攻擊相關理論觀點

 

人們的攻擊行為乃是保護自我、防衛家園與保有領地,以抵禦侵入者、尋求生存的必要行為。攻擊或暴力,常常是直接且簡單快速。對於幫助他人、運用法治或是走制度面則是相當複雜且耗時耗力的。所以,當面對突發狀況時,人們常常直接反應,這也導致攻擊和暴力往往是大多數人們選擇的方法。

 

l   心理動力論Psychodynamic: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伊德認為人的天性易有攻擊衝動(impulse)不論何種形式的暴力,都屬於攻擊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佛洛伊德學派的心理動力論者認為,那些從事暴力犯罪(特別是敵意攻擊)者,是因為沒能即時地釋放能量,保持內部的攻擊能量在可控制範圍內。根據心理動力論的觀點,如要有效控制衝動,就必須提供合適、多樣的管道,以宣洩內部的攻擊能量(例如娛樂設施)

 

l   動物行為學觀點Ethological Viewpoints:動物行為學(ethology)是研究動物在自然的行為,並將其結果與人類互相比較。動物行為專家Lorenz深信,人類與動物的攻擊行為是遺傳而來的本能。攻擊行為具有防禦領域的功用,使其生活資源能充裕,並賴以繁衍子孫。外在攻擊用以抵禦侵入者,內在攻擊用以爭取配偶及繁衍下一代。動物的外在會演化成利爪和龐大身軀用以存活。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Lorenz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如果能成立,對犯罪行為將具有深遠的意義。他認為人類已遠遠超過抑制攻擊行為的演化過程,不但不使用自然武器,也越過了儀式攻擊的階段,還發展軍事工業製造大量的殺傷性武器。他個人以及其他的動物行為學家相信至少能提供部分原因,解釋為何人類會傷害或殺害自己相同的物種-他們認為人類沒有發展出足以維續物種的儀式性攻擊行為,卻反而經由其優越的學習能力,發展出殲滅同類的能力。

 

l   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由一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提出,攻擊是由挫折所直接造成的結果。根據研究,人在受到挫折、阻礙、騷擾或威脅的時候,會表現出攻擊性,因為攻擊是一種自然的、幾乎是自動化的挫折反應。當人們遇到挫敗、惱怒或受到威脅時,會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

 

新版本的挫折攻擊理論則是強調認知部分,其發生步驟是:1.個人遭受阻擋以至於無法獲得預期的目標。2.挫折發生,導致生氣。3.生氣使人具備攻擊的傾向或使人準備好要攻擊。至於個人是否真的會做出攻擊行為,則要看當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當時是如何看待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個人面對挫折時的習慣反應是什麼而定。另外,也要看當時的環境是否出現誘發攻擊的刺激。

 

l   激動遷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 Zillmann(1988)提出了一個理論用以解釋生理的喚起狀態如何從一個情境遷移到另一個情境,這個理論稱為激動遷移理論。不論生理或心理的喚起,都必須花費一些時間才可以慢慢地消退。例如一個人在上班時遭受批評,傍晚回到家時,可能還有一些剩餘的激動在心裡。此時一些小小不順心的事情就可能激起他惱怒的心情,接著很可能會爆發出一些過度激化的反應而大發雷霆。總之,當事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仍然帶著前一個情境引起的生理喚起狀態,進到另一情境,那麼他因小事的激發而暴走的機會就大大的增加了。

 

l   攻擊性駕駛Aggressive Driving:攻擊性駕駛意指駕駛人原本帶著憤怒不悅、不耐或激動的情緒,在遇到某個事件引起的情況時,便故意殺害或傷害他人、或做出毀壞他人所有物的行為,該引發事件可能是交通上的爭端、爭吵或抱怨等類似的事。怒氣沖沖地駕駛開著車子衝向人家的房子、建物或者所在地,也屬於攻擊性駕駛。例如奧斯卡影帝Jack Nicholson有次在路上開車時,據稱被一輛賓士車竊入侵占路權,這位57歲的演員憤而在等紅燈時,拿出高爾夫球桿猛擊那輛賓士車的擋風玻璃和車頂,打得它面目全非。

 

l   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並非每個人在碰到挫折的時候會以攻擊作為反應─有的人可能會退縮、有的人會改變自己的行為策略,或者有的人表現得好像絲毫不受影響。至於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這些差異?一個可能的說法是,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造成這樣的差異。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只要是過去成功的行為樣式就可能被保留下來,那怕是成功的機率不高。學習的開始時間可能在兒童期間就開始了。而父母就是兒童生活中最初重要的學習人物,而這個學習的機制稱為示範學習(modeling)或稱為觀察學習。因此,兒童是從生活中的真實或是虛假人物身上,示範學習或稱為模仿的方式學到。

 

心理學家Bandura(1983)指出三個最容易被兒童模仿的對象:家庭成員、次文化成員,以及大眾傳媒所提供的象徵性偶像。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是被模仿最多的對象,他們對小孩的影響始於兒童早期直到青少年時期;從青少年早期開始,同儕成員是最具影響力的被模仿對象。打架或暴力事件發生最頻繁的地區,都是對攻擊有很高評價的地區,在某些地區,只有勇敢地與對手打上一架,才能獲得同伴與領到者的鼓掌與青睞。

 

包括電視、電影、雜誌、報紙以及書籍在內的大眾傳媒,提供了大量象徵性示範人物。其中電視很早就對孩童產生影響,從孩童上幼稚園之前,就可能開始收看電視。電視節目裡更是提供無數的人物或卡通,不斷的上演著攻擊的行為,而且不分平日或是假日,每天不停透過各種方式傳送各種不同等級的節目到家庭裡。網際網路和電腦遊戲也提供了無數附加的攻擊行為典範,這種深遠的影響模式實在值得注意。

 

violent-video-games-flickr-nws   

 

環境因子當中,人口密度、溫度較熱的地區有較多的暴力行為,像是謀殺、強盜、傷害、暴動及配偶虐待等。Anderson(1989)回顧有關溫度與暴力的相關研究後認為,高溫與暴力行為的發生有很強的關係。但也有專家提出溫度直接影響暴力行為,不過溫度可能藉著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間接影響其他型態的犯罪行為。也就是說,溫度影響人們的日常活動,進而影響財物犯罪的發生率。

 

其他環境因素而言,如噪音、汙染,甚至於色情文物,與暴力間的關係是一個相對而言較新的主題。大音量、不可預測或是複雜的噪音,也會影響人的攻擊行為傾向。例如:2013124日高雄一罹憂鬱症之老翁,因無法忍受長期噪音,失手殺死數十年的老鄰居。

 

以空氣汙染來說,有研究報告指出,身處於有人吸菸的環境的人,會比處於清新空氣的人更容易有暴力行為。有些人甚至只要旁邊有人抽菸,即使當時煙霧並不濃,也能使其變得比平時更暴力。

 

另外,有些研究者發現,惡臭也會鼓動有敵意的攻擊行為。色情刊物對於攻擊與暴力的影響,特別是對於性犯罪的影響,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而且也有很多新的研究。由於和性犯罪的關係較為密切,就不再贅述。

 

【小結】

 

情境因素和神經生理因素也對攻擊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攻擊刺激、群眾、汙染、溫度、臭味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等都有可能對攻擊行為造成影響。社會學習理論也注意到媒體和行為的示範者,在個人對暴力的態度、價值觀以及整體印象的實質影響。態度、信念和思想等認知過程,對於犯罪行為的說明日漸受到重視,已經成為心理學領域的領導理論之一。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理論仍然重要,但不足以解釋多錯縱複雜的犯罪行為。

 

Rowell Husesmann(1997)研究許多文獻之後,下了一個結論:「所有的單一因素都只能夠獨自地闡明攻擊性的一小部分個別差異」不過,「早期的學習和社會化歷程,在發展個人習慣性的攻擊行為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onardo 的頭像
    leonardo

    在天與地之間揮灑自如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