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過客

 

四月的某星期六下午,在中國餐館裡發生一些小事。有同學不喜歡吃某種菜,吃了一半,我雞婆跑去和老闆討論商量,結果,老闆雖然煮了一道新的菜也退了錢,卻因此勃然大怒。那位同學半句話也不說,然而我自己是不覺得有什麼好在意。只是Leon看不慣那位同學對待我的態度,在事後突然蹦出一句:「人都是過客!你不要在意。」

 

很詫異,生性開朗的他竟然會說出這樣感觸的話。

 

我本身是不在意這些事,只是人都是過客這句話,讓我想到曾經看過一則類似的公車譬喻 ─

 

有些人就像公車乘客一樣,有男有女,跟你同一站上車,可是你不認識他們。

有些人你不一定認識,但是卻非常的熟悉,話匣子一開很投機,感嘆相見恨晚。

有些人只是萍水相逢,但卻是你一生的貴人。

有些人是你的好友、家人,在旁陪伴著你。

有些人是你的知己,互相扶持,不用多表達就可以互相了解。

也有些人暗地裡討厭、忌憚、妒嫉、排擠或等著存心看你出洋相。

至於「下車」,有人比你晚下車。有人下一站就提早下車,離開你所在的公車,有人跟你同一站下車,卻是不同的目的地。

有些人就如公車乘客,你認識他,他也認識你,但因為某些事、某些人而沒了聯繫,就像一位人生過客。

 

這樣的譬喻可以引用在人生的階段,更可以用來譬喻人與人之間。

 

旅行看人與人之間

 

曾經十多年前一趟與家人的日本行,有位專業的攝影師扛著攝影機全程拍下行程,也收了每人二、三百塊,信誓旦旦說一定會剪輯成錄影帶寄給大家。

 

後來回國之後,大家等了又等,沒有一位團員有收到錄影帶。

 

那時他給大家的說法是因為那兩、三百元不敷成本,而已那位攝影師的太太持反對意見所以就此作罷。

 

他是騙子還是詐騙集團?我想都不是。

 

如果你有出國旅行跟團的經濟,相信有發生過類似的經歷。大家在短短幾天之內就好像忘年好友一般把酒言歡、跳舞歡唱、坦露心事,不在乎年齡也不在乎對方的職業和宗教,並且最後幾天還約定好回國完之後,一定要互寄相片、寫信招呼,固定聯繫。

 

只是,當大家互道珍重再見,回到各自工作崗位上,似乎就完全忘了這件事。就算有人想到,也躊躇了好一陣子,想說過幾天再動筆也不遲,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提起的筆就又放下了。

 

好像那段的時光回到世外桃源,彷彿飲了忘川之水,彼此卸下心防,大家盡情玩樂。等到回到原本的生活就被家庭、事業、交際等俗務所圍繞。

 

漸漸地,淡忘了。

 

也因此,原本的約定就像鏡花水月一樣。

 

翻開通訊錄,那個朋友不是你親手用心寫下對方的聯絡方式?只是隔了一陣子,可能會忘了這個人到底在哪裡認識的,甚至於要多加回憶才能想起。(所以有些網路blog或網站會有「初識經驗」的選項。)

 

尤其現在的通訊更發達,MSNYAHOO即時通加入朋友、同學就可能上百人,人緣極佳的facebook朋友名單可能就超過上千人。

 

但容我說句比較殘酷的話,或許就有可能發生往後跟某些人不再聯繫的可能性。

 

再讓我問問,這麼多的朋友,出遊、party、玩樂時總少不了他們,那麼當你真正有困難時,有哪一個人會主動跳出來幫忙的?當你真正有心事想要傾訴,有人會聽你說嗎?當你需要別人幫忙合作時,哪一個人會出來幫忙?

 

來來往往的新舊朋友

 

「人都是來來往往的」,這是我在勸失戀的好友,有感而發的一句話。

 

人有生死,事有始末,物有興衰。

 

簡單來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因為每個人成長背景、際遇也大不相同,縱使再恩愛的鴛鴦伴侶也一定有分離的時候。

 

人生本來就是來來往往。他搬了新家、進了新房、有了新工作、新伴侶或是有了新婚姻,也可能就有了不同的生活,因為他們有了新朋友。

 

一個人與舊朋友疏遠,也可能因為有了更多的新朋友。

 

今天你結交了許多「新」朋友,跟他們一起同甘共苦,你又有多少時間能既結交新朋友,又和所有的「舊朋友」保持密切聯繫呢?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和舊朋友漸漸疏遠了。並不是刻意疏遠,而是少了聯繫。

 

愈愛愈愛,愈不愛愈不愛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性是「愈愛愈愛,愈不愛愈不愛」。

 

我有位姑姑起初很反對家人養狗,因為她知道養狗是很麻煩的,但是後來拗不過家人的懇求而養狗。雖然,三不五時就跟我抱怨起養狗來,但是我看到姑姑是最疼那隻狗的人,常常抱祂、撫摸親吻牠,也常常帶牠出去散步,出門也載著牠。

 

「養了就要愛牠。」姑姑說。

 

原來不贊成,但後來既然成為家中的一份子,就要去付出關心。姑姑又多半在家中,所以就扮起照顧狗的角色,從比別人多那麼一點點的關心,使姑姑更關心;又因為更關心,而有得更多;又由於有得更多,而更愛。

 

人性對錢何嘗不是如此。

 

你可以問問在賭場的人,如果你贏了一些錢,會不會繼續賭下去?我想十之八九會說:Yes

 

曾經一位在美國替許多外國客戶服務的理財分析師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他覺得人性是貪得無厭的,股市越賺錢他越要賺,且想盡辦法賺,這貪念就像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我想寵物、植物或者收藏東西也是一樣。

 

收藏家有收集專門貓頭鷹的,所有貓頭鷹的任何標誌或圖案都有、有人專門收集Hello Kitty,有人專收古董、名人簽名,也有人專收石頭、刀劍等。

 

你可以問問收藏家為什麼而開始的,他們可能會說:「啊,起初因為朋友送我這一件東西,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就慢慢收集,沒想到朋友也知道我愛這東西,所以就特地幫我留意,後來這東西就越變越多了

 

這不也是「愈愛愈愛」嗎?

 

所以,愛也常常只因為從那麼一點點而培養起來。

 

我們了解這一點後,在教育方面,讓學生參加志工或出國,經過一次、兩次的刺激,讓他們了解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的人需要愛、感謝和尊重,於是,他們越付出越付出,結果他們一有空便去醫院當志工,或者對該國特別有興趣。

 

同樣地,一個上某一門課的學生,剛開始因為覺得對老師教法很滿意而表現不錯被讚美,他可能就此努力表現;改天,他升級,換了老師,那老師沒發現他特殊的才華、沒給他特別的關愛,他又可能成績一落千丈。

 

這則是「愈不愛愈不愛。」

 

人會因為親近而更親近;也會因為疏遠而更疏遠。

 

原來的好朋友,久不見,雖然住在同一個城市,不知為什麼就沒有聯絡。

 

你可能猜他變了,他也猜你變了;你怨他不找你,他也怨你不找他。但是,當有一天,偶然相遇,卻可能發現彼此都沒變,一下子,又成為好朋友。

 

親戚更是如此。

 

久久不來往,就忘了舊情,多了猜忌,或是想「他發了,犯不著去高攀」;或是想「不在同一層面,也不必多來往」。於是,偶爾接到他電話,便冷冷淡淡地回過去,他也冷冷地回應。 

 

但當有一天,長輩去世,晚輩結婚,大家又一同出席同個場合哀悼、觀禮。

 

一起聊聊天、敬敬酒、談談近況、感嘆一下人生,說一說現在的新聞八卦,突然覺得彼此都有那麼多相似的觀點,大家有那麼多共同的回憶。

 

於是,電話勤打了,見面多了,疏遠已久的親朋好友又互相交流了。

 

擴大來講,國與國之間不也一樣?

 

就講韓國吧!我們對韓國了解多少?分隔久了,當彼此都對許多食物有類似的發音,類似的習俗,甚至於他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還能誦出來給你聽,你會驚訝嗎?

 

海峽兩岸不也如此?在對立的時候,以為對方過得不好,但是當知道對岸與自己過一樣的節、說一樣的話,一樣的習俗。你會驚訝嗎?

 

何必驚訝?那驚訝是因為不了解呀!那不了解是因為阻隔久了,那也是因為愈不愛愈不愛呀!

 

我們常說做人要包容、尊重和信任。交友不也如此?要化解彼此的尷尬、阻隔和猜忌,就是「愈愛、愈愛」呀!

 

人性有複雜、矛盾的地方,也有單純、可愛的地方。

 

讓我們省思一下,我們在做人上付出多少?家與家之間呢?國與國之間又付出多少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