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好像從最高的雲端,重重地摔落到谷底。我從沒想過我的孩子會得到這種病,而且病得很突然。她一直都很健康,每年我都會帶她出國玩。」林小莉的媽媽一直哭,沒有辦法接受孩子得了腦瘤。

林小莉,五歲混血兒,爸爸是義大利人。看遍中部各大醫院,父母得到的答案都一樣:「這個孩子的腦瘤,不開刀沒辦法治好,但就算真的開刀,我們也沒多大把握,可能會變成植物人,整個癱瘓。」

小莉的阿姨是慈濟委員,特地打電話給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李超群醫師:「李醫師,我可以拿片子過去請你看看嗎?」

「可以啊。」李超群一口答應,毫無遲疑。

「可是……可是我要先去台中拿片子再回花蓮,今天是星期六,不會打擾你休息嗎?」

「不會。你拿過來好了,我等你。」

這位影像醫學部主任看了好久片子,又拿給林欣榮院長看,院長只看了一下,眼眶泛紅,喃喃自語:「怎麼會有小孩子得到這樣的病?」

小莉的阿姨和林欣榮院長、李超群醫師討論之後,決定說服林媽媽,帶小莉來花蓮治療,不僅是對慈濟醫院的醫療團隊有信心,也希望透過志工團隊的愛,安撫林媽媽的心。於是小莉的阿姨又趕到台中,和林媽媽長談,媽媽決定帶林小莉決定從台中來花蓮開刀。但是爸爸無法被說服,他覺得難以理解:「在台中的開刀日期、醫師都排好了,為什麼要轉來轉去?」

阿姨和林媽媽最後還是說服了林爸爸,一起帶著小莉來花蓮開刀,還帶著小莉的弟弟,艾迪。經過醫療團隊細心的診斷,開完刀後,小莉一側的手腳不能動,也不能吃東西,裝著鼻胃管。
「我的小孩如果一輩子這樣怎麼辦?」媽媽還是哭。她不是想到自己日後要怎麼照顧小孩,對她而言,再怎麼辛苦也不怕。她是心疼她一輩子都要這樣不方便嗎?林媽媽不斷哭泣,不斷告訴我:「我好心痛,好難過,那種折磨真的很難受。」

我不斷問自己:怎麼幫助小莉?怎麼讓媽媽不再哭泣?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林媽媽常常來社服室借電腦,上網查資料,每次都是抱著希望來,哭著出去。我忍不住告訴她:「妳不要再看這些,看這些有什麼用?每個人的症狀不同。這樣下去你只會越來越悲觀,越來越覺得沒有希望,妳不要再上網查資料了。」但是她還是流淚。

我不停地想:「該怎麼辦?怎麼幫助她?」

想了好久,想不出來,卻只是想起林媽媽對我說過:「師姊,我很難過,我正在失去我最愛的人,而我卻無能無力,只能眼睜睜看她一步一步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遠,她明明就在妳眼前,我卻怎麼拼命抓都抓不住,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熬過以後的日子。」

小宜每三個月回來複診一次,每次複診完,都會來社服室。每次來社服室,社工都靠過來逗她玩:「小宜,妳又長高了喔。」「來,姊姊給妳小貼紙。」「妳今天粉紅色的裙子耶,誰買給妳的?」

我看到小宜,忽然想到:「對了,也許小宜的父母可以來鼓勵林媽媽。」於是我跟小宜的父母說明林媽媽的情況,也表明我的想法:希望能透過不一樣的力量來幫助林媽媽。

小宜的父母很快的答應,不久雙方就在社服室有了互動。

林媽媽看到小宜,她整個人精神為之一振,我第一次在她臉上看到光芒,她的眼神閃爍著一種希望。

那天談完之後,林媽媽對我說:「謝謝妳讓小宜的爸媽來鼓勵我。」

我也告訴她:「那天我是剛好遇到小宜的媽媽,她當年跟妳前陣子一樣,一直哭,所以我想請她跟妳說說話,應該對妳也是另一種鼓勵。」

林媽媽點點頭:「我知道妳的用意。小宜的爸爸跟我說,小宜開刀三次,他以前根本不敢想會好起來,他以為那是個遙不可及的夢,結果小宜現在還去上學了。」笑了一下,又說:「我真的很高興,因為我覺得我女兒還是有希望的。」

這是我認識林媽媽以來第一次看她笑,於是我更加鼓勵她:「有空把小莉帶來社服室,讓她多與人群互動,這樣是很好的。」

林媽媽真的帶小莉來社服室,這是她以前不曾跨出的一步。社工、志工都會來逗林小莉玩,也想盡辦法讓林小莉開口說話。

2004年底,社服室為了南亞海嘯賑災募款,全心全意,全力出動。那一陣子義賣,我看到可愛的布娃娃就留下,因為小莉很喜歡小女生的東西。我也告訴林媽媽:「妳可以多佈施,為女兒祈福。」

我們社服室在醫院大廳舉辦義賣,院長主持愛心鑼,小莉的媽媽也去請院長敲鑼,她當場捐了十萬元。

晚上,林媽媽一如往常逗小莉說話,問:「我們家最醜的男生是誰?」這是媽媽最常問的問題。

「艾……迪。」小莉說。

艾迪是弟弟的名字。林媽媽簡直高興得快要暈倒,大叫:「小莉會講話了!她會叫弟弟的名字,小莉會講話了!」

父子在洗澡,她拼命敲門,「小莉會講話了!小莉會講話了!」

正在洗澡的父子奪門而出,爸爸問小莉:「妳要講話是不是?妳是不是想說話?」爸爸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說話聲音都在顫抖。

「艾……迪。」小莉又說一次,這次更清楚了。

爸爸抱起小莉大叫:「妳講什麼?」

「艾迪。」

夫妻相擁而泣,艾迪在一旁高興的跳來跳去。

原本不能講話,不能吃東西,不能吞口水的小莉,開口說話了。第二天,夫妻倆一直跟醫生道謝,醫生也紅了眼眶。

之後,小莉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要去社服室找師姑。」

在社服室,我們四個志工站在四個角落,小莉在中間,我們要她輪流走向我們、抱我們,用這個方法訓練她開始學走路,也想盡辦法讓小莉繼續說更多話。

這天我拿了一個粉紅色的小包包,一張南亞海嘯賑災募款海報,上面蓋了社服室的印章,然後摸摸小莉的頭說:「師姑知道小莉最乖了,現在地球的另一端,有很多小朋友失去爸爸、失去媽媽,妳想不想幫助這些可憐的小朋友?」

小莉點點頭,我說:「大家看到這張海報,會捐錢,妳就把錢放進包包裡,這樣會不會?」小莉又點點頭,我拿出一個十元硬幣給她,她真的趕緊放進包包裡。

我又說:「如果是醫生叔叔捐錢,你就說,感恩醫生叔叔,如果是護士阿姨,你就說,感恩護士阿姨。如果是師姑師伯,你就說感恩師姑師伯,只要有人捐錢,你就說,感恩你。」

我把每一梯次來當志工的師兄師姊集合起來,告訴他們:「各位師兄師姊,請你們每個人身上留一個十元硬幣,從早上到下午,故意輪流遇到小莉,彎下腰來問她:小莉,我要捐錢,妳要跟我講什麼?」

「感恩你。」

於是小莉坐著輪椅,媽媽推著她募款,練習說話,為他人也為自己祈福。醫生們也熱烈響應,有時候一天下來,小莉的小包包就有好幾千塊。

一天早上,母女募款二人組再度出動,來到門診區。一位老奶奶一直看著小莉,小莉也一直看著老奶奶,然後說:「感恩妳的愛心,祝福妳。」老奶奶投入一千元,當場落淚,說:「這麼漂亮的女孩怎麼會這樣?」

媽媽趕緊告訴老奶奶:「人家我們有進步,進步很多了呢。」

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媽媽一邊造福一邊走出傷痛,終於慢慢走了出來。

這天下午,我接到台北一位師姊的電話,她的五歲女兒珮珮在幼稚園從溜滑梯摔下來。從此終日嗜睡,看遍各大醫院,情況都沒好轉。

不久之後,珮珮來到慈濟醫院,開完刀轉到加護病房,原因是腦瘤破裂出血。原來珮珮早就有腦瘤,在幼稚園腦瘤破裂,才會從從溜滑梯摔下來。

我來到加護病房,又看到一位流淚的母親。

「這是師姑。」流淚的母親擦乾眼淚,精神微微一振,向珮珮介紹我。

珮珮完全沒有反應。過了好久好久,才很小聲、有氣無力的說:「師……姑。」

我摸摸珮珮的臉,「來,師姑請你喝果汁。」

珮珮張著又圓又大的眼睛,看著我,看著果汁,看著前方,然後緩緩睡去。

擦乾眼淚的母親再度流淚。

我想起一個月前的林小莉,於是對珮珮的媽媽說:「不久之前我認識一位小朋友,也是腦瘤開刀,是不是請她媽媽來跟你說說話?好不好?這位媽媽當初也很難過,但現在林小莉恢復得很好。」

珮珮的媽媽點頭,但臉上全無欣喜之色,她看不到希望,也不抱任何希望。

於是我和小莉的媽媽約好時間,她一聽說可以幫助別的媽媽,馬上就答應了。

這天,約定時間未到,我就已經在病房外面等。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小莉的媽媽沒有出現。
我開始有點著急,心想:她會不會覺得,不想回憶傷痛,所以不願意來?或是不知道要說什麼,所以不願意來?對了,她又不是志工,當然不太會安撫家屬的情緒,所以不願意來。還是,她有可能擔心,怕對方家長看到小莉現在恢復得那麼好,比較之下會更難過?所以不願意來?

又想:不會啊,當初我安排小宜的媽媽和她見面,結果很好啊,我這次安排她跟珮珮的媽媽見面,應該不會錯吧?

但是,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林媽媽還是沒有出現。我想,還是先不要讓兩個媽媽碰面好了,我不應該這麼急,我決定去找林媽媽。

就在這時候,我看到長廊遠處來了三個人:小莉手裡拿著小布偶,爸媽牽著她的手。我幾乎是跑過去,蹲下來,雙手捧著小莉的臉:「哇,今天怎麼這麼厲害,用走的,好棒喔!」看到他們一家三口,剛剛懸在半空中的種種心情都放下了。

林媽媽說:「不好意思,讓妳等這麼久。我要讓這個媽媽看到我的孩子會走。讓她也覺得有希望,所以我們慢慢走過來,才這麼慢。」

小莉拿著小布偶,走向珮珮的媽媽,把小布偶高高舉起:「阿姨,這個送給妹妹。」

四個大人又驚又喜,小莉接著說:「阿姨,我告訴妳喔,妳不要哭。阿姨不要哭,妹妹會趕快好起來的。就像我一樣,她會好起來的。」

我感動得快哭了。

當珮珮的媽媽看到小莉可以走路,而且可以講話,心裡很高興。林媽媽跟她大略說明小莉的情形,我在旁邊跟小莉玩。

小莉說:「師姑,我會跑。」

來不及驚訝,看著小莉繞著爸爸跑,跑著跑著,忽然跑去抱住珮珮的媽媽,「阿姨不要哭,阿姨不要哭,妹妹會好起來的。」

兩個媽媽都哭了,緊緊抱住小莉。

幾天後,珮珮的媽媽來社服室找我:「師姊,謝謝妳。我看到林小莉,我覺得好有希望,相信我的孩子會好起來。」

「我知道,大家都相信,大家也都看到珮珮會一天比一天好。」

「謝謝妳,」珮珮的媽媽又說,「這段時間發生的事,對我們整個家有很大的意義,我差點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失去人生最美的夢。就好像有人給妳一個夢寐以求的禮物,妳還來不及高興,他就忽然把禮物收回去。而就在我快要放棄的時候,有人把我的夢還給我。」

聽著珮珮的媽媽一字一句說著她的心聲,我想起當她看到小莉,她整個人都不一樣了,我第一次在她臉上看到光芒,她的眼神閃爍著一種希望。我也想起小莉的媽媽當時看到小宜,她也跟我說:「我覺得我女兒好有希望。」同樣的話,我又聽了另一個以淚洗面的媽媽說一次;「以個案輔導個案」,同樣的話,在兩個媽媽口中說出,同樣那麼感人、那麼激勵人心。

小宜的媽媽以自己的心路歷程鼓勵林小莉的媽媽;林小莉的媽媽又帶著林小莉鼓勵珮珮的媽媽,就算醫學有它的極限,志工能力有限,但是媽媽疼愛兒女的力量卻是無限,「以個案輔導個案」,這是真正的愛的循環。也許有些人認為,他們一家人找到面對死亡的方法;但我覺得,他們一家人體會到生命是多麼可貴,體會到一家人可以一起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

不久,林小莉出院了,我請台中的師姊協助後續關懷;過了一個月,珮珮也出院了,我也請台北的師姊協助後續關懷。慈濟的菩薩網綿綿密密,慈濟人的愛也綿綿密密。(花蓮慈濟醫院常住志工張紀雪口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