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八月廿一日
西元五○○~五三一年‧魏晉南北朝
姓蕭,名統,字德施,梁武帝之太子。天性仁孝,行為正直,資質明敏,喜愛文學,得力於劉勰 (《文心雕龍》作者)。勰於佛教始謗終信,後出家為慧地法師。太子受其父熏染,篤信佛教,喜誦《金剛經》,將該經分為三十二分。一生精力,集中於古今文學,蒐集秦漢至齊梁之詩文,編成文選,後人稱為《昭明文選》。古今總彙,是書為弁冕,為後世作文準繩。惜年三十一卒,諡為昭明。蕭氏文學造詣頗深,對宮體文有所創作。
贊曰
生富貴家 創文學選 天賦慧根 法門丕顯
文流後世 德垂綿遠 未來諸佛 不增不減
又說偈曰
宿願克遂入王宮 名利未泯西復東
執著文學創詩選 流連辭賦崇雕龍
昭明解脫應無住 儒士高雅莫厭貧
現身說法君識否 改惡從善勿籠統
白話解
我們人在世界上起惑、造業、受報,在業海裏漂來漂去,找不著邊際。有的人執著到財上,有的人執著到色上,有的人執著到名上,有的人執著吃的,有的人執著睡的,若不睡覺說什麼也不行。財、色、名、食、睡──這五件大事,不是著於此,便是著於彼。很多老修行也都墮落到這五座無底的深坑裏,一掉進去就不容易出來,因為它沒有底,沒有邊際。
蕭昭明,「昭明」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諡號。諡號是人死後所追加的名號,在他生前沒有這個名字。什麼是他的名呢?「統」。「統」就是總而言之、統而言之。蕭統,是他父親梁武帝給起的名字。為什麼叫統?就是叫他統一。為什麼要統一?因為南北朝的時候有很多國家,很多人都想要做皇帝。而梁武帝在位時沒有能統一天下,就希望他這個兒子能統一天下,所以叫「統」。他的字叫「德施」;本來「德施」和「統」根本沒有關連的,這是因為他父親想:天下統一後,應該以德施於民,所以叫德施。從他這個名字,就知道他父親為自己兒子命名的苦心,希望他統一天下,然後發政施仁,能對老百姓好一點。我相信梁武帝對他這個太子的心意是這樣的。
蕭統天性仁孝,生來就很仁慈。仁就是不願意殺生,孝就是不忘本,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他行為正直,正就是不偏,直就是不曲;又可說正就是剛正,有骨氣,很正派。他資質明敏,「資」就是本錢,他的本錢很好,因為他宿世修福修慧,所以今生很聰明、很敏捷。
他喜歡文學,這是他的執著。他最欣賞的是《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劉勰做事沒有常性,起先著書立說來譭謗佛教,最後迷途知返,就出家了,成為慧地法師。那麼蕭統喜歡他的著作,所以也就學著劉勰來著作。蕭統蒐集了秦、漢到齊梁(註1)這幾代的文學,包含詩詞歌賦都蒐集到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研究,並且作出一部專集,這就是後人所稱的《昭明文選》。這是他集腋成裘(意即用很多狐狸腋下的皮,做成一件皮襖,所以很值錢),選出文章裏最好的,他最欣賞的,作成一部專集。這算是他的著作,但不是他自己所寫的。
我的看法是:這是他吃飽沒事幹,給後人多留一點麻煩!你說他這個《文選》耽誤後人多少光陰?人把多少時間迷戀在《文選》上?這不是給後人找工作、添麻煩嗎?因為後人留戀他的《文選》,所以把時間都空過了,想修行也不能成佛了,因為修行修行,又想起《文選》,說:「唉!那篇文章有一句我忘了」,就去讀一讀,又去找一找;拜佛呢?心也不專一了,就去看文選。念念經,也打了妄想要去讀文選。我是這麼說,實際上是不是這樣?你們不一定要相信我的話,我的話是沒有邊際,沒有證據的。
一般人迷戀這部《文選》,說它是文章裏的弁冕,弁冕就是人所戴的帽子,就是很好的意思,所以後人拿它做為文章的標準。你說這可憐不可憐?那麼他又是用什麼做標準,後人就要拿它做標準?
因為蕭統對文學造就很深,所以後人以他的《文選》作為準繩。什麼叫準繩?準就是標準,繩就是繩墨,古來的匠人,用一個墨斗子,從裏面拉出一條線,往下一彈,就彈出一道線,或者白的,或者黑的,匠人就根據這條線來做工,所以叫準繩。
蕭昭明雖然受到父親梁武帝的熏染,篤信佛教,尤其歡喜誦《金剛經》,他依經中的義理,將全經分為三十二分。可是他還是執著文學,文學造詣頗深,對宮體文(註2)有所創作。這都是因為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不懂得怎麼修行,做事沒有常性,有始無終;就像他最欣賞的劉勰一樣,也是沒有常性,對佛教始謗終信。所以蕭昭明雖然那麼聰明有才智,卻做一個短命鬼,三十一歲就死了。因為他很聰明,又有《文選》這部著作,所以皇帝封給他一個諡號,叫「昭明」。諡號是人死後用來稱讚他,歌功頌德的一個封號。「昭明」就是言其很聰明,可是光芒外露,彰明昭著,所以叫「昭明」。
贊曰
生富貴家,創文學選:因為他往昔修行的時候,修福修慧;可惜修得不究竟,就跑到皇帝的家裏去,走錯路了!到皇帝家裏,又沒事找事幹,做書裏的蟲子,把很多書都嗑壞了。他選出一些文學作品,重新訂正,編成專集,創出一部《文選》。
天賦慧根,法門丕顯:因為他往昔修福修慧,才有這種聰明,這麼有智慧。雖然他修得不究竟,可是這種慧根,也令佛教有顯著的進展。
文流後世,德垂綿遠:他所選的文章,到現在一般人還稱道。由他的德行,我們看得出他是修福修慧的。
未來諸佛,不增不減:這個未來諸佛不是說所有的眾人,而是說蕭昭明,他也是未來的諸佛之一。他做蕭統的時候還沒有成佛,可是未來也一定成佛,也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又說偈曰
宿願克遂入王宮:他往昔修行的時候,一天到晚貪慕虛榮,說:「啊!你看做皇帝多好啊!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多自在啊!」所以就鑽到皇宮裏頭去了。由他生在王宮裏看來,就證明他不是想要來成佛,而是想要來舞文弄墨,尋章摘句,蒐羅古往今來的文章。
名利未泯西復東:「泯」就是忘。他還是沒有忘了名利,所以西復東。「西復東」意思不是指西方,也不是指東方,而是說在世界上亂跑,在六道輪迴裏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南、忽然而北,忽然而東、忽然而西,在業海裏飄流無定。所以各位要在這個地方認清楚了!
執著文學創詩選:他執著文學,執著才華,所以也要有所創作。
流連辭賦崇雕龍:「從流下而忘返,謂之流;從流上而忘返,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流連荒亡,這是做太子的人所免不了的毛病。因為他崇拜《文心雕龍》這本書,所以也要弄出一部《文選》來。
昭明解脫應無住:昭明太子要是真解脫了,就不會弄出《文選》來。他弄出《文選》,表示他還有所執著呢!就是弄《文選》,旁人弄還可以,他自己不應該弄;因為他沒有解脫,所以還有所住。
儒士高雅莫厭貧:儒士就是人高品雅、品德清高的人。他是個儒士,不應該貪慕虛榮而跑到皇宮裏去。真正明白的人,心裏沒有富貴貧賤的思想,所以說「莫厭貧」。
現身說法君識否:昭明太子也是在現身說法,令人有所警惕,告訴世人要破一切執著。你認識不認識?知道不知道?
改惡從善勿籠統:由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應該要擇善而從,不善而改──對的,我們就去做;不對的,就把它改了。不要以盲引盲,以訛傳訛,跟著昭明太子跑。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明白因果循環,要會念每個人的這一部經是怎麼來的。人生這部經是活經,每個人都有分。就像昭明太子喜歡讀《金剛經》,把《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分;同樣地,我們也可以把每個人的這一部經,分成多少分來研究。要研究所有人的這一部活經,不要研究死經!
註1:秦就是秦始皇的朝代,漢就是劉邦所建立的漢朝,齊梁就是五代,五代就是所謂「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註2:宮體文乃梁朝太子家令徐摛創始之文體名,好為新變,不拘舊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