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者文摘 2011/05/12

【撰文/查理王】

「你的問題,就是你的道路。」──西藏格西波托瓦(Geshe Potowa)

 

前一陣子,家裏一台用了近二十年的日本烤箱壞了。看着那斑駁的外殼烤漆,不禁想起,這台烤箱已伴我走過多少年輕歲月啊!有多少早晨,它讓我享用香酥的麵包;多少夜裏,它讓我快速地享受預先買回家的燒餅,餅皮烤得酥酥脆脆,夾點肉鬆或煎個蛋,真是標準的台式美味啊。

 

這樣耐用的電器,現在越來越難買到了,或應該說,製造商根本不希望消費者使用同一件產品太久,否則,新產品要賣給誰呢?曾幾何時,人們不斷追求更新、更快、更好!各行各業每年訂出高幅度的業績成長目標,要不間斷地推陳出新,絞盡腦汁推出新一代產品。工廠為了擴大產能,聘請更多員工,夜以繼日地超時投入生產線,造成工廠用電量大增,排放的污染物及廢棄物不斷增加,政府提出供電不足的警訊,合理化了核電廠的興建及工業區的擴張。

 

更多原本屬於大自然的空間被轉為住宅、商業及工業用地,更多自然資源被過度的人為開發所耗竭,超時工作的人們得到更豐厚的報酬,然後,再去參與更多的消費。今年的營業目標達成了,明年再訂出更高的業績目標要求員工,再蓋更多工廠,投入更多生產線,再將工廠搬遷到勞力取得更便宜的國家,再招募更多人超時加班工作,刺激更多人提高消費,接着產生更多廢棄物、更多的排放與污染,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地追逐物質與經濟成長。但,現代人真的比以前更健康、更歡喜嗎?

 

YouTube上的一部影片《The Story of STUFF》,揭露了美國人民的快樂指數從一九五○年代消費力大爆發後,一路下滑!這代表人們並沒有因為消費能力增加而更快樂,人們為了更有能力消費,投入更多時間工作或兼職更多差事以獲取更高的報酬,每天累得不成人形,回到家,累癱在電視或電腦前,接受更多消費性廣告的轟炸與誘惑,然後再去消費。人們卻忘了,金錢買不到快樂。

 

還記得我才起心動念,若手邊這支手機壞了,是不是要買一支iPhone,好與我的MacBook及iPad整合?但後來想想,手邊的兩支手機都還能使用,就將這個採購念頭給放下了。沒想到一轉眼,iPhone竟已出到第五代!而大家手上的iPad都還沒摸熱,iPad第二代就又風光上市!當人們過於重視物欲,廠商也就順水推舟地加倍生產,手上擁有決定下單權利的原廠,每年刻意更換不同的代工廠,以求取更廉價的代工成本,今年沒搶到訂單的公司,明年又以更低價搶單,惡性循環,代工的毛利越來越低,一般職員的工時越來越長。這真的是對的消費與經濟模式嗎?或該這麼問,這是人生而為人的目的嗎?過量消費,對現代人來說,已成了一種慣性,而且是建構在錯誤的經濟發展結構上,人們渴望消費,廠商理所當然再進一步刺激消費,這樣惡性的制約越演越烈。

 

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今年三月份日本空前的震災後提出「天譴說」,石原直言:「日本人過於強調自我,凡事以我欲為主,來從事政治和民粹主義。而透過這次海嘯,若能一次清洗這些執着,我覺得或許這是一次天譴。」石原的評論猶如在日本國難的傷口上撒鹽,雖然「天譴說」過於沉重,但我們捫心自問,石原說的「凡事以我欲為主」的日本人,不正是全球大部分人類的縮影嗎?「凡事以我欲為主」讓人們快速滿足了短期的欲望,卻以整個地球的生態及平和為代價。

 

如果你也認同達賴喇嘛說的,人生本應快樂,那麼,如何讓自己、家人、你的員工與同事都更快樂?甚至,讓芸芸眾生、自然萬物生靈都更快樂,這難道不重要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快樂學》書中提出:「當人們被問起關於自己的問題,都有一些現成的答案:我們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住在哪兒、參加什麼政黨。但是,一般來說,並不知道自己多快樂。當被問起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編造出一個答案。」正如同我常在演講時問起聽眾:「你這一生為何而來?」通常,台下十之八九啞然失聲,一臉錯愕。勉強有幾個人說了一些答案,但很明顯的,這是他這一生頭一次想這個問題。

 

上一期我們談到,松浦彌太郎會為自己準備一個「不知道的箱子」,讓自己每天充滿動能地自主學習!正因為對這世界充滿好奇,每天就如新生一般,滿懷學習熱忱,或許,從今天起,就讓我們重新來學習「問問題」,別讓自己掉進世俗的沉痾與慣性思考邏輯。想要改變,就必須有嶄新的創意與想像力。人的一生,往往很難超越自我想像力之外,企業、國家亦如是。西元前五百年的《六趣輪迴經》提到:「一切失敗,來自錯誤的認識。」要得到人生的新答案,就必須勇敢地從舊思維的岸邊離岸,向新時代的大海航行。

 

過去我們認為「人定勝天」,在日震核變福島事件後,相信會啓發更多人類的覺醒,人類必然會更尊重大自然,期與自然共好。過去許多企業崇尚成吉思汗「贏了還不夠,要其他人輸了才行」的托拉斯霸權主義;未來的企業卻會省思到取之於社會,更應回饋社會,好的企業須更重視企業社會責任。一如淨空法師所言:「現代社會是競爭,我們要做出禮讓,不僅是謙讓、禮讓,處處都讓。」「眾生念念是要求得到,我們念念要佈施出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