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食療、針炙,請看老祖宗的智慧如何改善情緒失調。
情緒低落、食慾不振、失眠或嗜睡、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無法專心、反覆出現自殺念頭……,一旦這些症狀出現且持續2週以上,代表你已有憂鬱症傾向。
憂鬱症的症狀近似「情緒鬱悶」,但強度卻不同,憂鬱症患者無時不被負面情緒圍繞,生活缺乏樂趣,並且容易感到疲勞,一旦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甚至造成注意力和記憶力降低,最後導致失智。
世界衛生組織大膽預測,2030年時,憂鬱症將是全球造成最多失能和死亡人口的單一疾病。
治療憂鬱症包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嚴重時採用電痙攣療法,最普遍的方法則以藥物控制,不過,抗憂鬱藥物最令人詬病的副作用問題至今仍未解決,包括精神不濟、恍神、沮喪、嗜睡、嘔吐、神經質、焦慮、躁症,甚至引起自殺或暴力行為。英國最新研究也指出,服用三環素類抗憂鬱劑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提高三成五。
就在抗憂鬱藥物成效不如預期、反而引發副作用的疑慮下,愈來愈多人轉而尋求中醫治療。有日本腦神經博士學位的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謝慶良就說,近年來中醫門診確實增加不少精神疾病患者,不過他提醒,儘管中醫治療是溫和有效而少副作用的抗憂鬱選擇,但中西醫各有所長,病情嚴重的患者,仍以中西醫共治為宜,不可自行斷服西藥。
中醫看憂鬱
心肝脾腎都相關
中醫古籍對憂鬱問題早有記載,《內經》把一切積聚、失暢的現象稱為鬱;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及的「臟燥」和「梅核氣」正是憂鬱徵兆;清朝馮兆祥則認為鬱是「滯而不通,故脈亦沉而澀」,並歸納為六鬱: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與現代人的憂鬱症若合符節。
■肝系統與憂鬱的關係最密切
中醫觀點,憂鬱症和心、肝、脾、腎等四個臟器相關,尤以掌管情緒、精神和神經系統的「肝」,與憂鬱的關係最密切,「情志傷肝,導致氣鬱化火,所以我們常開理氣的藥調理,」謝慶良指出,越鞠丸是理氣常用的方子。
長期憂鬱導致的肝氣鬱結,臨床常見胸悶、胃食道逆流、神經痛、失眠等症狀,中醫師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指出,運用逍遙散為主方加減,可見疏肝解鬱之效。
■甘麥大棗湯安心養神
治療憂鬱症除了養肝之外,也應養心,陳潮宗指出,久鬱傷神則心神失養,這類病人常有精神恍惚、疲乏、悲憂哭泣的情況,必須安心養神,藥方常用甘麥大棗湯。
■憂思傷脾,影響食慾與消化
過度思慮,脾胃蠕動功能隨之降低,也就是中醫所謂的「憂思傷脾」,這時便有食慾不振、進食後腹脹難消的病症,時間一久更影響大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能導致全身性的營養失調或貧血,針對這類病人,謝慶良多以消化劑治療,「他們的活動力差、食慾也不好,用神曲等幫助消化的藥物促進他們的食慾後,活動力就能變好,人也快樂些。」其他如香砂六君子或歸脾湯也是常用藥方。
■「腎虧」也是憂鬱症的禍因
陳潮宗指出,中醫認為「腎藏精與志」,精指精力、志則是毅力,也就是說,腎夾帶著先天的生理能量,腎氣如能旺盛,人們就有鬥志面對挑戰,但若腎虧則生理能量不足,心理便恐慌不安、鑽牛角尖,治療可以左右歸丸為主方加減。
中醫食療抗憂鬱
現代人普遍有工作壓力大、情緒鬱悶難紓解的困擾,平時採用食療調理,心煩症狀或許能夠不藥而癒。
陳潮宗指出,常用於抗憂鬱藥膳的食材包括百合、遠志、麥門冬、白芍藥、菖蒲,以及核果、杏仁果等堅果,和芝麻、柏子仁、松子等,這些食材常被認為有靜心作用,有益於紓緩憂鬱情緒。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沈立言則成立「食療研究室」分析常用的食材,並以細胞、動物與人體實驗等科學方法證實先人的智慧。
以憂鬱症為例,患者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素的濃度都較常人低,研究人員以特定食材餵食老鼠後,再以行為模式和生理模式進行分析,並檢視老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提升與否,就能看出該食材能不能達到抗憂鬱效果。
他和台大心理系教授梁庚辰、中國附醫教授謝慶良、中國附醫精神科主任蘇冠賓跨領域合作,從藥性溫和的中藥材中,尋求抗憂鬱的好心情食療,更結合小麥、紅棗、甘草、酸棗仁、金針花、天麻為配方,研發「樂活飲」,滋味酸甜不苦澀,日前已被飲料廠商相中,打算開發成商品,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懶得自己做藥膳的人,能在商店買到快樂飲品,維持一整天好心情。
沈立言依照中醫見解,將憂鬱症分為五大證型,並尋找對應的食療方子。
1.心脾兩虛
中醫的心主血脈,和精神有關,脾臟則主掌消化吸收,因此心脾兩虛的主要症狀包括心神不寧、注意力難集中、心悸、口淡無味、睡眠品質差,最後導致憂鬱。
甘麥大棗湯是心脾兩虛憂鬱者最常用的食療方,沈立言和學生進行動物實驗研究發現,藥效不輸西藥百憂解,且甘草、小麥、大棗的組合,抗憂鬱效果確實較三者分別服食來得明顯。
食療部份,因為心脾兩虛的患者的體質較虛,因而飲食以「補」為主,可吃蓮子、核桃仁、桂圓肉、酸棗仁、人參、百合、當歸、豬心等食物。藥膳建議則是桂圓蓮子粥、蓮子百合煲瘦肉、紅棗燉羊心、酸棗仁粥。
2.肝氣鬱結
肝主情緒,一旦積鬱成疾,則有心情低落、失眠多夢、凡事不感興趣、偶爾發怒等症狀,沈立言指出,中醫認為「酸入肝」,因此心情不好的時候,建議可吃酸梅、醋等口感略酸的食物,有助於紓緩情緒。
肝氣鬱結屬於實證體質,食療可用疏肝解鬱的茉莉花、玫瑰花、佛手、香附、丹參、茯苓、核桃仁、金針酸棗粉、合歡花飲、丹蔘佛手湯等。
3.氣滯血瘀
這類型主要發生在氣血循環不好的人身上,症狀是常有噯氣、打嗝,面色灰暗、指甲呈紫暗色,思維行動遲緩、較無自信心。
食療須採活血化瘀的方法,包括核桃仁、川芎茶、玫瑰膏、紅花燉羊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4.腎陽不足
腎主元氣,腎陽不足的人,常有情緒低落、懶得說話、行滯呆坐、性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畏寒嗜睡、腰膝酸軟等症狀。
沈立言指出,這類憂鬱患者平時可多吃鵪鶉蛋、核桃肉、烏骨雞、杜仲、桂皮、鮮玫瑰花、枸杞酒或杜仲酒等,以達到顧腎補氣之效。
5.痰濕內盛
這類憂鬱患者通常飲食過量、運動又少,因此體型較胖、行動遲緩,並且常有嗜睡、話少、凡事提不起勁的症狀,或伴隨咽喉梗著異物卻咳不出來的感覺。
沈立言指出,痰濕內盛者常由於體內水分較多,因此飲食上可以多吃利尿、排水的食材,例如燒冬瓜、炒扁豆、茯苓、白朮、陳皮、紫蘇、柑橘皮、茶葉、白蘿蔔、生薑、薏仁、蓮藕等。
針灸攢竹穴、神門穴
除了藥方、食療之外,中醫也以針灸輔助療法治憂鬱,謝慶良指出,儘管目前尚無大規模統計,但臨床觀察,針灸對於抗憂鬱有不錯的效果。
謝慶良常針灸的穴位為攢竹和神門。
攢竹位於左右眉毛內側,眉頭凹陷處,是三交神經第一個分支,可直接刺激腦幹,促進血清素(5-HT)分泌,改善憂鬱症狀。
神門則在仰掌、握拳,手掌緣靠近小指側,腕橫紋上的凹陷處,屬心經,心藏神,可治神志方面的疾病,並有提神醒腦作用。
一週兩次,每次留針20分鐘,通常扎針幾次病人就自覺有改善,謝慶良指出,平時也可自行按摩這兩個穴道,能使精神振奮、心情愉悅。
陳潮宗則指出,針灸可達神經調節作用,依病人體質選擇不同療法,實證病人用針,取三陰交、神門、曲池、合谷穴道,再配合病因經絡加強,例如心經針內關,燥熱等肝膽問題則針血海。
虛證病人則以溫灸法,取脾胃經的五柱、百會穴,一週2~3次,每次20~25分鐘。
抗憂鬱新星──天麻
台大食科所教授沈立言指導的「食療研究室」多年來研究天麻的抗憂鬱效果,成果豐碩。他指出,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一般來說,入肝經的食物本身就有紓緩安神效果,使他聯想,可否以天麻治療憂鬱?
事實上,天麻一直用於治療暈眩、癲癇,以及保護中風病人的腦細胞,過去鮮少有人將天麻和抗憂鬱畫上等號。沈立言除了將天麻做化學分析之外,更利用老鼠游泳測試,證實天麻能幫助動物腦部分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對抗憂鬱有益。
除此之外,憂鬱和記憶力及學習能力障礙的關聯也很密切。沈立言進一步探討天麻的療效,在老鼠實驗發現,天麻對於情緒記憶和空間記憶的增加,有正向影響,因此推測,多吃天麻可減緩因憂鬱造成的失憶。
目前已有文獻證實,天麻有以下好處:
●抗抽搐
●抗氧化與清除自由基
●保護神經系統
●抗血小板凝集
●保護心血管及腦血管
●改善學習及記憶能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