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
|
2012.06.19 04:01 pm
|
|
|
二十餘年台灣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個總統執政,三個總統或各有獨領風騷的強烈特徵,但不幸的卻是,台灣在嚴重的認同分裂下,走上搖擺甚至封閉的經濟路線,以至於台灣無論在國民所得、或經濟成長,都日漸萎縮、乾涸與停滯,在世界經濟板塊中,台灣逐漸衰落、邊緣化,馬英九雖力圖振衰起弊,卻仍欲振乏力。
李登輝執政初期,經濟是照著國民黨既有的藍圖,譬如為避免被邊緣化,1990年元旦即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的名義,提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稅貿易總協定」。同期間,台灣也尋求加入亞太經合會 (APEC),這在1991年得到實現。
這時台灣仍主要依據經濟理性進行經濟決策。但方興未艾的台灣民主化運動,包括解散萬年國會等,李登輝的興趣很快轉向,他更專注所謂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政治工程,而荒疏了經濟。
例如加入APEC的第三年,1993年APEC部長級會議,他請江丙坤發表「階段性兩個中國論」,到了1996年他當選首屆民選總統,幾個月後,即宣布「戒急用忍」政策。
就算官僚部門苦心孤詣地提出包括海、空運中心在內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但這個雄圖大略,卻被次年的「戒急用忍」徹底澆熄。1996年是個分水嶺,自此台灣即無經濟政策可言。
陳水扁上台執行的是比「戒急用忍」更徹底的鎖國政策,搬出「一邊一國」、「正名制憲」等劇烈的政治運動,讓民粹狂潮四處肆虐,所有的經濟政策幾都是口號,例如像是要讓亞太營運中心復活的「全球運籌中心」,在拒絕推動兩岸直航的現實下,只剩下蒼白的造句,配合這個概念進行的一次與二次金改,則成了貪腐後門。
馬英九試圖回復1995年以前的自由化路線,上任後立即推動兩岸直航,兩年後又簽署兩岸經合架構協議,當協議完成簽署,正是意味「戒急用忍」這個迷亂思維的終結。然而,李、扁兩人掘開的政治海溝太深,馬英九的每一個自由化政策,都受到強烈的杯葛,舉步維艱。
美牛案被在野立委霸住主席台而無法議事,就是一幅清楚的圖像,全民深陷於認同的魔咒之中,對理性的政策嗤之以鼻。但三任總統如此鋸箭式走法,深切地反映台灣發展面臨的深層困境,下一步踏向何處,台灣不能再徬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