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蔡禮旭老師 著

 

教孝要以身作則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孝道的重要,就要開始教育孩子。孝要如何教起?最省力最簡單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身教」,以身作則。有一位老師,她學習《弟子規》之後,深刻體會到學了就應該要做到,學了「入則孝」之後,也覺得自己與孝道還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誡自己一定要開始力行。

 

剛好五一放假,她回到家裡,也恰巧遇上了她的生日。我們常常會利用這個機會去教導孩子盡一分孝心。她也是用同樣的態度,回去之後搬了三張椅子,因為剛好她的外婆也在,就請外婆坐,請爸爸坐,請媽媽坐。然後對她的父母說:「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讓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錯了一些事情。現在我已經學習了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要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向母親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後就拜下去,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親眼淚就流下來;第二拜再拜下去,她的兒子剛好在旁邊觀看,不由自主就走到父親的身邊開始幫他父親按摩。她有沒有跟孩子說話?沒有。孩子只是看到媽媽在拜外公、外婆,在行孝道,這種身體力行的力量,無形中就給孩子很大的震撼。因此,孩子不由自主覺得,自己不做點什麽,好像對不起父母,所以就去幫父親按摩。

 

後來,那位老師回家時,一進門,孩子就對父母說:「明年我生日時,我也要拜你們。」所以,最省力、最見效的方法是「以身作則」。

 

教孝要親師合作

 

教孝一定要「親師合作」,父母跟老師要密切配合。《弟子規》中提到「晨則省,昏則定」,所以幼兒園的孩子學完之後,隔天就跟父母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有沒有睡好?」假如父母一聽完,摸摸兒子的頭,今天你是不是發燒了?那將會如何?現在很多的父母很喜歡開玩笑,但是玩笑也不能亂開。當孩子嚴肅、恭敬地向父母問安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做?要成全他的孝心:「你真乖、真好,好孩子。」所以,一定要配合老師去教,這樣孩子就會做得很歡喜,慢慢地自然就會養成習慣。

 

小朋友在一起上課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問他們:「這個星期你做了什麼善行、什麼孝行?」孩子就會說:「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端洗腳水」,舉了很多他們力行孝道的實例。

 

有一個孩子才兩、三歲,他上完課之後回到家裡,就跑到浴室裡。他的媽媽知道他一定是去找洗腳盆要來裝水,所以衝到孩子前面把盆子前面把盆子藏起來。後來我就跟她說,妳這樣做不對,因為妳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當他去端洗腳水,給妳洗腳的時候,妳要表現得很歡喜,然後給予他肯定、鼓勵,他的孝心就能增長。你現在不讓他端水給妳洗腳,他的孝心就無法增長。人的善心就像小草一樣,日日滋潤,它就茁壯成長。

 

她對我說:「他把水弄倒了怎麼辦?」我說:「弄倒了更好!」弄倒了之後,妳就對孩子說:「小明,媽媽可以感受到你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你是否知道今天為什麼會弄倒了?就是因為你的手沒有在兩邊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應該注意這一點。」就可以這樣教他,使孩子同時學會做人,又學會做事。很多媽媽唯恐孩子犯錯,其實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往往都是教導他如何做事的好時機,引導他正確地做人做事。 

 

有一位母親很有智慧,她的孩子端水給她洗腳,她非常歡喜。她說她把熱水器的溫度調到最低,然後讓孩子端了一個星期,之後再慢慢把溫度調回來,所以她說她泡了一個星期的冷水腳。這位母親很有智慧,等過了一個星期之後,孩子端水的能力已經掌握了,她再慢慢把熱水器的溫度調回來。

 

家長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導,成全孩子的孝行。因此,我們要求上課時,家長一定要陪著孩子一起學,孩子坐前面,所有的家長坐最後一排,看看孩子今天學什麼孝行,回去有沒有落實。如此配合,孩子的行為養成就會很快。

 

有孝心的孩子學習一定好

 

有一個老師說,有一個家長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剛好是暑假結束的時候。她跟老師說:「張老師,謝謝你。我的女兒在暑假期間進步特別多。」這句話有玄機,一般孩子退步最快的是什麼時候?暑假有一個多月,剛放完暑假,孩子就好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若想把他拉回來是很辛苦的。需要整頓一段時期,才能逐漸轉變過來。結果這個家長居然說孩子進步很多!家長接著舉例說,有那一碗麵好不好吃?好吃!這碗麵是孝心做出來的,一定特別好吃。不過她母親說確實煮得很好吃,因為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把事做好。

 

這個小女孩學會了什麼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態度?孝心。一有孝心,所有的行為都會變化。細心關懷,體恤到父母的身體狀況以及生活所需,所以會蓋被子;怕父母醒來沒飯吃,還會煮飯。當孩子經常做一些事幫助父母時,她做事的能力就會不斷向上提升。孩子的孝心一打開,很多行為就能很自然的向好的方面發展。

 

以及生活所需,所以會蓋被子;怕父母醒來沒飯吃,還會煮飯。當孩子經常做一些事幫助父母時,她做事的能力就會不斷向上提升。孩子的孝心一打開,很多行為就能很自然的向好的方面發展。 一天我在睡覺,因為太累了,躺著還沒蓋被子就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被子已經蓋好。誰幫她蓋的?孩子幫她蓋的。結果一走出房間就聞到麵的香味,就問:「妳爸爸回來了嗎?」孩子說:「爸爸還沒回來。」她接著又問:「那怎麼會有麵?」小女孩說:「我煮的。」她很驚訝說:「妳從來沒有煮過麵,妳為什麼會煮?」小女孩說:「我常常看媽媽這邊抓一點,那邊抓一點,所以我今天也嘗試煮煮看,盡一分孝心。」

 

現在很多做母親的,不但沒有把父親的恩德告訴孩子,還在孩子的面前數落父親。你看你爸爸如何如何,如此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生起恭敬心。為人父者,連孩子都瞧不起,就很容易自甘墮落。所以,當母親的、當太太的,言語要特別慎重,不要把先生的過失說出來,反而要誇獎先生的優點,誇獎先生對孩子的關心照顧。先生一聽就會感動,會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盡心盡力朝這個方向努力。做父親的在孩子面前要有尊嚴,而這一分尊嚴會推動他的人生健康成長。

 

一日護蛋活動

 

我們曾經給孩子舉辦過一個活動,讓他們拿一個雞蛋,然後放在身上,此為「一日護蛋活動」。告訴同學們,今天都體驗一下保護一個雞蛋的感覺,只要一天,看能不能把它保護好。結果孩子一開始小心翼翼,差不多過了一、兩個小時就忘記了。所以,就聽到很多聲音,「啊!」到當天最後一節課,沒有破碎的雞蛋所剩無幾。老師就引導他們,你看你才守一天就守不住了,假如媽媽像你一樣,每天蹦蹦跳跳,你一生出來就會這邊青一塊,那邊紫一塊。所以,母親十個月都要很小心謹慎的保護你,而你的體重卻一天比一天加重。

 

母親在懷胎的時候會有生理反應,會嘔吐吃不下飯,雖然如此,還勉強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為什麼母親沒胃口,還要把食物吃下去?為了讓她的身體吸收營養之後可以輸給胎兒,所以縱使她很難受,也會勉強自己把食物吃下去。所以,諸位小朋友你是否可以偏食?你看媽媽為了你,都願意把食物吃下去,你也應該回饋媽媽,不要偏食,該吃的、有營養的要吃下去,讓身體強壯,讓媽媽歡喜。我們這樣引導,孩子就會感同身受。

 

懷胎十月的時候身體就會逐漸加重,走起路來很不容易。我們也曾經用籃球給孩子做過示範,讓他去感覺,因為很多事你都要去親身體驗,才能得到真實的感受。接著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我說:「產房生產的床邊有兩條鋼柱很粗,結果這樣粗的鋼柱都彎曲了。諸位小朋友,是什麼力量使這個鋼柱變彎了?」小朋友就說:「痛的力量。」因為母親生產時會產生巨痛,所以雙手抓著這些鋼柱,日積月累,鋼柱都被這些力量拉彎了。生產時的痛比癌症還要痛,很多癌症病患者為什麼自殺?疼痛的不能忍受。母親居然能承受比癌症還要嚴重的痛苦!待孩子降生之後,母親的第一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孩子是否健康?母親對於子女的疼愛,可以將無法忍受的疼痛完全拋在腦後,如此的恩德,我們這一生都要牢記在心上。

 

循循善誘教恭敬

 

有一位老師,她的孩子在門口敲門,她的婆婆(孩子的奶奶)就走過來,可能是要叫孫子吃東西。結果她孫子馬上就頂撞了奶奶一句話:「你別吵了!」孩子對奶奶不恭敬。教育非常重要,要「慎於始」,一經發現就要趕快處理,不然養成了習慣就很難改。

 

這位老師很敏感,立即開門對她的孩子說:「向奶奶道歉。」立刻糾正他講話時的不恭敬。孩子死都不道歉,不願意道歉。結果她的婆婆就說:「天氣這麼熱,還道什麼歉。」此時,是在考驗我們為人父母的智慧。

 

看到孩子不願道歉,母親馬上就說:「媽媽,孩子沒有教育好是我的責任,我給您道歉。」媽媽的話才說完,兒子眼淚就掉了下來。眼淚掉下來意味著什麼?慚愧心由衷而生。接著母親又告訴孩子:「你看,你對奶奶這樣不恭敬,奶奶卻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熱了,你是否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時時為你著想。」當媳婦的幫奶奶說話,奶奶聽了以後很感動。所以,婆媳關係因為這件事有很好的發展,因為奶奶覺得媳婦知道自己的心。

 

緊接著媽媽就跟孩子說,你今天晚上要寫日記,好好反省一下。這個孩子晚上寫日記,說他有兩個「我」,一個是很善良的我,一個是不善良的我,那個不善良跟善良在那裡拔河。小小年紀心中會有如此掙扎,長大以後就有更多掙扎。但是假如孝心從很小就根深蒂固,他的人生就不會如此矛盾,也不會因為不恭敬、壞脾氣做了一些讓自己後悔之事。所以,當孩子犯了錯誤,為人父母要很敏感,立刻教育。

 

長養孩子的恭敬心

 

很多讀經的孩子,都薰習聖賢的學問。我們問他,為什麼要讀書?他們會回答說:「我要作聖人,因為讀書志在聖賢。」老師跟他們規定,每天七點要念《弟子規》,所以他們都是六點半就起床,每天固定七點就開始讀誦。在過年期間孩子睡覺比較晚,父母唯恐孩子睡不夠,就把鬧鐘轉慢一個小時。結果孩子在六、七點的時候醒過來,一看鬧鐘才五點多,又繼續睡。後來覺得不大對勁,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理時鐘。因此他就走了出來,一看已經快八點了,孩子立刻放聲大哭說:「快八點了,我還沒念《弟子規》。」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這其中還包含了對於老師的恭敬,對於自己的承諾,不敢忘失。

 

所以,父母這樣做好不好?不好,這是反教育。雖然少睡一點時間,但是孩子卻形成了很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甚至這也是對老師的恭敬、對聖賢教育恭敬的態度。

 

跪謝親恩

 

海口有一位學生,他的老師很認真教他們《弟子規》,所以他過年回家,就想著要禮拜父母,感謝父母這一年對他的照顧。這個孩子就端了兩杯茶,在房間裡準備走出來,在他還沒有端出來以前,感覺得心裡撲通撲通的亂跳,有些膽怯。結果還沒有走出來,就來了一些客人,他便更退卻了,愈來愈不好意思。不過他又鼓起勇氣,想起老師的教導,我們要認真去做。所以,就把門打開,直接走到父母面前,孩子就突然跪下來。所有的親人本來還在聊天,孩子這一跪下,一片寂靜。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所有的人很自然的都閉口不言。然後這個孩子就說:「感謝父母這一年來的養育之恩,在這新一年的開始,祝父母健康長壽。」說完就給父母頂禮三拜。結果旁邊的人看了都很受感動,孩子的行為也在影響大人。

 

這個孩子回學校以後,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他要去感謝父母的時候非常緊張,但是他一跪下去的時候,突然覺得腦子清醒了。所以,跨出第一步比較困難,但是只要有勇氣敢於跨越出第一步,就會愈做愈好。

 

孝敬是成功人生的階梯

 

我每次給孩子們上課,第一節課我就畫了一張圖問他們:「諸位小朋友,這是什麼東西?」我跟學生說這是冰山,是冰山的一角,冰山的一角只佔冰山的百分之五。我問他們是否見過冰山?他們都說見過。我告訴他們,你們見到的冰山只是冰山的一角。全部的冰山百分之九十五在海底,還沒有開發。人的潛力就跟冰山一樣,大部分都被埋沒了。怎樣才能把這百分之九十五開發出來?老師今天送你們兩把開發潛能的鑰匙。第一把是「孝順」,第二把是「禮貌」。禮貌的本質就是恭敬心。我告訴他們,古代舜王就是因為孝順,所以智慧很高。不但智慧很高,還因為他的智慧和德行贏得全國人民的愛戴、推崇以及效法,所以他的潛力發揮得非常好。第二個是禮貌、恭敬。我跟小朋友說,老師因為很有禮貌,所以認識盧叔叔,就能學到他的智慧和經驗,使自己的能力不斷地開發出來。

 

那一節課講完了,孩子們都有轉變。從那一天起,看到老師、其他家長時,孩子們都會鞠躬問好。因此,教人之善勿太高,從最淺近處教起!只要肯鞠躬,鞠到最後,就由外化到內了。很多人都說,有些人去行善都想要得到好的果報。想要有好的果報有什麼不好?只要他做出來的事,可以讓其他人得到好處,就是「見人善,即思齊」。他最初行善是有目的,後來看到很多可憐的人,他那顆本來善良的心就自然引發出來。假如我們只站在旁邊說,他是有求而行善。我們只是在看別人的過失,自己卻停在原地不動,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人家!所以,當別人已經在行善,無論他有求、無求,我們都應該稱讚,隨喜功德。那行善的人就會受到極大的鼓舞,自然而然愈做愈歡喜。這就是我送給孩子們開啓智慧的兩把鑰匙。

 

何時可以開啓智慧?這兩把鑰匙沒有年齡的限制,八十歲也行。我在杭州演講時,有位長者七十歲,我講到第四天,在中場休息時,他過來跟我講了一句話。他說:「蔡老師,人生的第一課是孝道,我七十歲才開始上。」有開始就不晚。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只要明白道理,真正去做,這一生絕不空過。

 

我在上海演講時,第一天剛好把「入則孝」講完,有一位長者六十歲,帶著兒子一起來聽。第一天上完課,吃飯以前,他就到我們老師這邊,心情很激動。他說他終於知道他修身十多年,為什麼還覺得修不上去?怎樣學都覺得這一顆心還是不夠真誠、恭敬,一直找不到原因。聽完「入則孝」之後,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第一層樓沒有蓋好,就蓋第三層了。他從前搖搖晃晃就是沒有基礎,現在終於找到原因。理得而心安,從此以後,他所跨出的每一步才會紮實有力。

 

勿忘至親恩德

 

有個小女孩跟母親吵嘴,自己就跑出來,不再回家去。整天都沒吃飯,餓得半死,走到一家麵攤前面,她看著那些麵直流口水。麵攤老闆娘一看就把她叫過來,她說:「來!我煮碗麵請妳吃,不要錢。」當那個小女孩在那邊吃麵的時候,突然就掉下了眼淚。老闆娘問她:「妳哭什麼?」她說:「妳對我這麼好,還親自煮麵給我吃。我跟媽媽吵架,我就跑出來了。」老闆娘跟她說:「我才煮一碗麵給妳,妳就感動成這樣,妳媽媽幫妳煮過多少碗麵,妳為何都忘記了?」所以,人在意氣用事時,往往會忘了父母的恩德,忘了所有愛護我們的人的恩德。

 

父孝子賢

 

祭祀要盡心誠意,祭祀的儀式不一定要很複雜,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恆,做一個榜樣讓孩子來學習。有一位父親很教順,侍奉父母非常孝順周到,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固定時間去掃墓,他的兩個孩子都看在眼裡。有一天幼兒園發給他們一人一顆糖果,都是很好吃的糖果,孩子們沒有當場把糖果吃下去,而是拿回家給爸爸吃。他父親看了也很感動,兒子就說:「爸爸,爺爺、奶奶在的時候,你每次有東西都會先給爺爺、奶奶吃;縱使爺爺、奶奶已經去世了,你也常常還帶東西去祭祀,今天我們學校發了兩顆糖果,我應該讓給爸爸吃。」

 

事死者如事生

 

「事死者,如事生」。侍奉已故父母的態度,跟在生前的態度,絕對沒有兩樣。父母對我們的期許跟教誨,絕對不會因為父母離去而有所改變,甚至要更加努力才對,要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有一位小朋友剛好他的外婆去世了,他們坐在靈車裡,他的舅舅端著他外婆的骨灰。在路上比較顛簸,他的舅舅馬上就跟開車的人說:「你開慢一點,因為我母親不習慣坐快車。」孩子看了也很感動,回到學校就跟老師說:「老師,我舅舅的行為是不是事死者如事生?」所以,我們不要輕視孩子,孩子是很有悟性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