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小巨蛋看音樂舞台劇,很新鮮!整場180分鐘,每一幕都流暢的連結著,尤其讓我驚豔的是舞台設計和燈光視覺投影,看似簡約的舞台升起不斷轉圈的平台以及雪花,使觀眾看到演員和舞台不同的面向,也讓整個故事情節有不斷延續的味道,再加上陂道、樓梯,豐富舞台的表現,更覺得此齣戲有值得一看的感覺。
此齣的服裝設計,我覺得相當中肯,搭配著角色魅力和演員特質!
蘇打綠的青鋒歌唱及歌曲創作也更是不在話下,點綴整個音樂劇的命脈。
劇中的雨傘、椅子、梯子、天鵝、一本辛波斯卡的詩集,更增添不少故事張力,再加上專業劇場表演著的串場和歌劇表演,更是豐富整個音樂劇的故事。
我覺得這是一部還算成功的表演,因為演員們辛勞的排演和走位,常常忙到凌晨還在錄製原聲帶或彩排,對於演員們的用心,不得不給予他們最大的掌聲。
整場的表演優勢在於把幾米繪本中的「左」、「右」,導演在劇中加入自己的「上」、「下」的概念,創造出更不一樣的效果,以及幾位目前相當出色的專業演員、歌手搭配其中,然後,又使用寬闊的表演場地-小巨蛋表演,堪稱一絕。
但是,我在觀賞時,老覺得導演好像不是很care聽覺這部份。一般來講,音響設備在劇場是佔很重要的一部份,但是表演時卻出現三種狀況:
一、收音不好,表演者的聲音變得很小聲,影響演出。
二、歌手在唱歌時,聲音會有嗡嗡響的劣質表現。好像重低音聽起來有點怪怪的。
三、最後表演完時有小狀況,有人忘了關麥克風,跟人對話的內容播了出來。
我覺得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小巨蛋的場地關係,導致聲音的狀況不好,而導演自己也說空間規劃不甚理想。
然後,我覺得在編劇中有許多部份加雜了許多元素,混淆了認知,譬如說原本是由蘇打綠青峰悠揚的歌聲點綴其中,但是後來又加入一些法國歌劇表演,讓觀眾聽了覺得很突兀,到底這是在表示法國歌劇的美?還是說歌曲跟整場戲有相關?讓人摸不著場景到底在法國?紐約?還是在臺北?
還有一點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此齣因為有許多專業歌手和專業聲樂家的歌聲對比下,三位主角(陳柏霖、張鈞甯、楊祐寧)的歌聲不禁讓觀眾捏一把冷汗,很擔心他們的歌唱力度、走音、搶拍及跟不上節奏。不過,他們的演出對戲、口白以及走位順暢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楊祐寧的角色-劇作家,有時會加入在旁凝視和肢體表演,但是依然投入在表演上。
陳柏霖、張鈞甯在表演感情細膩度上更是越來越厲害,口白也進步相當多。
還有導演選擇陳柏霖、張鈞甯的眼光相當出色,因為兩人足以媲美金城武和GiGI在電影上《向左走、向右走》的經典作品,導演加上演員,在劇場表演上相當有自己個人的表演風格和外相氣質。
最後,我覺得這齣戲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然而,這些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努力更是需要再大力鼓掌。
這齣幾米三部曲最後一部音樂劇算是成功的落幕了!
也感謝硯文送我一本勵志書,
最後更要感謝乾爸、乾媽請我看這一齣兩千多塊的音樂劇,超感恩!
祐祐你辛苦了,整場講最多臺詞就是你啦!劇作家的角色應該對你有些影響吧!
你的辛勞總算有代價了,辛苦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