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化是一種價值,特區只是手段,」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說,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做一些突破,是推進自由化的方法之一,但自由化是一種價值取向,核心是面對開放與鬆綁。
薛琦曾參與亞太營運中心規劃及加入世貿組織(WTO),對於自由化有著深刻的體認。面對台灣近年在自由化的停滯,他十分憂心,他認為,「談競爭力,一定要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較勁,這要要靠市場的自由開放」,唯有創造自己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市場,才能大聲向國際喊出「我們是有競爭力的」。
薛琦透露,當年政府正推動第五貨櫃中心的轉運地位,但因碼頭工人退休金談不攏,一度引發集體罷工,為了不讓個別紛爭阻撓自由化,交通部曾私下調訓海軍陸戰隊,學習操作碼頭吊桿工作,目的就是不讓自由化進度受挫。為了自由化,連「動員軍隊」都能列入備案,可見政府當時的魄力和決心。
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說,「不面對自由化問題,台灣將很難走出去,這不是設立一個特區可以解決的」。他形容,門不打開,陽光、風都沒法子進來,只會讓鎖在裡頭的我們事事都往內看,「門愈不開,台灣離國際市場愈遠」。
「沒有改變,就沒有開放的競爭,」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說,過去台灣進行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世貿組織前身)入會談判時,當時全民和政府都有一致性的共識,這種共識需要儘速重建;此外,談判官員更是經歷上百場的整體談判策略討論,準備充分,自然能找出對方要求開放什麼、台灣提出相應對案的籌碼。
但是,自從加入WTO後,台灣十年來幾乎沒接受過「自由化開放」的談判洗禮,人民至今還不明白面臨險惡的經貿困境。尹啟銘說,「凝聚國人對自由化的共識是當務之急,更是台灣經貿轉型中無可迴避的挑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