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飯店、夜市也淪陷/塑化劑風暴揭開食品添加物四大管理黑洞

【文/汪文豪】

 

f_322469_1.jpg  
 

這次食品添加物非法使用塑化劑所引發的信心危機,恐怕不亞於兩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食品服務部經理陳冠宏說。

 

五月二十三日衛生署公布檢測食品塑化劑的民間驗證業者認可名單後,這些業者的檢測實驗室,很快就堆滿帶有各式包裝的食品樣本候驗。一天上百件的收件量,是平常的兩、三倍,「盛況」只有三聚氰胺事件可比擬。(*編按:揭開食品添加物四大管理黑洞!我們正尋找關懷社會、正面積極的你,參加封面票選,送精選特刊!>> )

 

「那時各家廠商送檢的樣本,光一週加起來的數量,就追上平常一整個月的水準,」全國公證檢驗公司經理周世民說。

 

實驗室調派員工假日輪班,仍來不及應付此起彼落的電話鈴聲。話筒另一端傳來的焦急語氣,詢問何時可以收件、檢測報告要等幾天。

 

陳冠宏辦公室的桌上,放著平常服用的蜆錠、牛樟芝、冬蟲夏草等保健食品,也被懷疑是否受塑化劑污染。從事檢驗工作十多年,被問到該怎麼辦時,只見陳冠宏苦笑答道,「就當自己是白老鼠吧!」

 

周世民也坦言這個台版的三聚氰胺事件,開始動搖他對於「台灣製」就是品質保證的信念。

 

「這些違法添加塑化劑的起雲劑製造業者,真是道德淪喪,」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張正明點出,這次事件也突顯出國內食品衛生管理長期被忽視的一些黑洞。

 

黑洞一:法令鬆綁,給不肖業者可乘之機

 

以添加種類多寡而言,食品添加物分為「單方」與「複方」兩種,其中複方是以單方再調配其他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物所組成。

 

以這次發生爭議的「起雲劑」為例,就是由阿拉伯膠、乳化劑、棕櫚油及多種單方食品添加物混合而成的複方。

 

食品衛生管理法原本規定,無論單方或複方,食品添加物都要向衛生機關辦理查驗登記,再取得許可證字號才可販售與使用。食品業者也僅可使用衛生署正面表列的食品添加物。

 

但衛生署為簡化行政管理,參酌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作法,認為只要從源頭管控單方的使用範圍與限量標準即可,因此二○○○年修法公告食用香料與複方食品添加物可免除查驗登記,由業者自主管理,衛生單位必要時查核即可。

 

張正明指出,市售食品添加物絕大部分屬於複方,強調功能好但是成分複雜。在複方免除查驗登記的情況下,法令鬆綁給不肖業者上下其手的空間,業者藉口這是客戶的商業機密,不但不需要揭露成分組成,甚至有些產品含有哪些法定規定使用範圍與限量的添加物,也不對客戶說明。使用這些複方添加物的食品廠商,也樂得不需要在產品標示上說明用了哪些食品添加物,因為「他們也不清楚真正的成份!」

 

黑洞二:食品衛生管理不受重視

 

二○○九年九月,吳敦義就任行政院長。強調庶民經濟的他,要求調查十大民怨以進行施政改革,結果當年因曾爆發知名連鎖速食店食用油不合格事件,使得「食品衛生把關不嚴」名列十大民怨之一。

 

這次的塑化劑事件,雖然靠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楊姓媽媽研究員抽絲剝繭而現形,但真正在第一線負責把關的各縣市稽查與檢測人力嚴重不足,相關預算少得可憐,明顯與民眾關切的程度,不成比例。

 

監察院去年調查,全國二十五縣市衛生局編列的食品衛生經費合計約一億多新台幣,除以全國人口數,每人平均分配金額為四‧六元,連買一罐養樂多都不夠。其中有十五個縣市衛生局編列的食品衛生經費人均配額低於平均水準,殿底的縣市更只有一‧三元。

 

若與我國縣市人口數相近的美、加、日、韓、澳等國十九個城市衛生機構所編列的食品衛生經費比較,發現這十九個城市的人均配額約為一○二元,為我國的廿二倍。突顯政府對食品衛生管理的漠視。

 

「某些縣市衛生局連合法的食品添加物都沒有能力檢測,更遑論能及時查出其他非法添加物,」監察委員程仁宏憂心說道。

 

黑洞三:化工原料管理多頭馬車

 

海洋大學副教授張正明指出,目前衛生機關對於食品添加物管理重心,主要放在上市食品抽檢,對於食品添加物源頭,也就是化工原料生產業者或進口商的管理,因為這些相關資訊的產生與彙整,涉及財政部、經濟部、農委會與衛生署等部會,長久以來缺乏橫向聯繫資訊互通的管道,所以每當發生食品添加物的違法事件時,衛生單位不容易及時追溯源頭,釐清化學物質的販售流向,控管損害。

 

黑洞四:食品追溯制度建置牛步

張正明認為,要落實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光靠檢驗是不夠的,必須做到「源頭管理」,也就是建置「食品追溯制度」,從原料來源、生產、加工、製造、流通、運輸到銷售,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向上游追溯」及「向下游追蹤」。這項制度在歐盟、美國與日本都已積極推動,美國甚至列為因應生物恐怖主義的重要措施。

但在國內,「食品追溯制度」仍停留在衛生署試辦研究計畫階段,農委會雖然在五年前已經推出性質相同的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但是目前支持與宣導力度不夠,參與者逐年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張正明建議,食品廠商向中上游進料時,除了要求對方提出合格的驗證報告外,最好再親自訪查。如果供應商的生產環境管理紊亂,就算價格再便宜,都不應該進貨。

「長久以來的問題不會在D-day當天就解決的了,」他說,政府應積極面對最近幾次讓消費者產生信心危機的事件,了解食品供應鏈任何一個環節的管理疏失或缺口,都可能導致最後產品安全的風險,在這國際關注並且民氣可用的關鍵時刻,應該更前瞻地擬定食品供應鏈的安全管理機制,食品業者也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配合政府未來的管理措施,將隱藏在黑暗處的害群之馬揪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