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有一次,我們帶著幾個孩子走在路上,這些孩子都搶著撿地上的垃圾,搶到以後覺得很歡喜。剛好在他們的前方,有幾位初中生走過來,手上拿著泡沫紅茶,還拿著鹹酥雞,邊吃邊丟。孩子一路這樣撿過來,這些大哥哥們一看到,突然本來要丟的東西停在空中。然後有一位大哥哥就對其他的同學說:「這麼小的孩子都在撿垃圾,我們不要丟了。」他是用廣東話說的,剛好有一個孩子聽懂了。他們回到教室,廣東籍的小朋友就對其他的同學翻譯,告訴他們:「剛剛那些大哥哥說,因為看到我們在撿垃圾,所以他們就不丟了。」當孩子說出這一番話,他體會到了什麼?我們的行為可以影響別人,可以影響社會,讓孩子覺得他所學的東西,可以立刻去落實「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當孩子從小有這樣的定位和志向,相信他求學的過程也會非常積極,非常紮實。因此,小孩要有志向,大人要做引導,給他創造環境。
學貴立志
司馬光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稱作《資治通鑑》。他唯恐自己睡得太多,所以做了一個木制的圓形枕頭。圓形的枕頭睡起來如何?只要稍微翻身,可能就滑下來。他只要醒過來了,立刻就繼續工作。什麼樣的動力讓他寧可少睡覺也要多做事?為國家做貢獻的動力,為後代子孫造福的動力。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只要他們肯熟讀這一本《資治通鑑》,相信人生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過失,所謂鑑往能知來。所以,他有這一分使命感,才能推動他如此積極、精進把此書完成。
若要功夫深 鐵杵磨成針
我們往往看到很多人才華出眾,都會心生羨慕。孩子可能也會這樣說:「為什麽他這樣厲害?字何以寫得這麼好!歌為何唱得如此美妙?」能把字寫得很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我們要進一步引導小孩,不能只羨慕他人,要看到他這麼好的本事的背後,絕對不是一蹴而就。「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所有的本事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讓孩子建立這樣正確的態度,有恆為成功之本。
《弟子規》的書法本寫得很漂亮,這是楊淑芬老師親筆寫的,我們看了都會覺得寫得很好,很羨慕。楊老師寫了多久?已經四十一年了,她從五歲開始寫書法。老師說她們以前練書法,一天都是練一疊紙,是這樣一點一滴磨鍊出來,所以現在拿起筆來才能隨心所欲不踰矩。確實都要用心付出,加上恆心,再加上一顆為人服務的心,她的才華才能不斷地向上提升、不斷地突破。
機會教育
有一個母親帶著小女孩上街買東西,恰巧遇到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就跟那個小女孩說:「妳為何還沒去念書?」那小女孩還小,小女孩就問她媽媽:「媽媽,念書要做什麼?」結果這位長輩馬上跟她說:「念書可以賺大錢。」慎於始,假如你是母親,該怎麼辦?現代這樣的價值觀佔很大的比例!這個母親立刻就抓住機會點,跟她的朋友用眼光打了一下招呼,叫她不要繼續說下去。她就跟女兒說:「念書最重要是學本事,我們有了本事以後,就可以去幫助別人,在社會上就會有所貢獻,我們要記住:『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當孩子覺得社會就是互相幫助,她的這個態度一形成,以後面對各行各業的人會如何?尊敬、感謝。但是假如她學本事的目的在賺大錢,以後她會如何看待各行各業的價值?錢是最終目的!因此,她就會輕慢很多行業的人。
所以,學問在存心,只要心偏頗了,就會與道德、學問背道而馳。她母親立刻引導她,告誡她要學本事。學本事很抽象,孩子還那麼小,媽媽就用舉例的方式。她們剛好從超市出來,買了一些饅頭,媽媽就說:「就像剛剛那個叔叔,因為他有本事,他會做饅頭,就可以幫我們做饅頭,我們才有饅頭可以吃,所以我們要感謝他。可是我們感謝他,能不能把妳的玩具熊送給叔叔?還是把妳的小汽車送給叔叔?這些叔叔不一定需要。所以,我們感謝叔叔就可以拿些錢送給他,表示我們謝謝他。叔叔也可以拿這些錢,去買他所需要的東西。」借此機會引導孩子,學習的目的在於增長本事,以便服務他人;當她有這種態度,她就不容易傲慢。
什麼是道
我曾經去過深圳,給一所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上了一堂課。我一進去就跟小朋友說:「小朋友,今天老師來上《弟子規》。」小朋友立刻異口同聲說:「老師,我們學過了,我們都會背了。」我接著就跟小朋友說:「我們讀經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學做一個有道德學問的人。」我接著就寫了一個「道」字。中國《六書》造字,把人生的智慧哲學都含攝進去,這是用會意而創造的字。我們來看一下,一個「首」,一個「走」字旁,所以學問重要的是什麼?走,意思是要實踐。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落實、力行的人。「諸位小朋友,哪一條你做到了?」本來頭抬得很高,一聽到這句話,頭立刻就低下來。
「父母呼,應勿緩。」現在的孩子,七、八歲就很會跟父母頂嘴了。我的朋友說:「哪還要等七、八歲!四、五歲就很厲害了。」他第一句就沒做到,所以求學問的態度一開始就沒有回到力行上。其實孩子都很願意接受教育,只要你說的能讓他信服,他就能去領受。當天,有一個孩子寫日記就寫上:「蔡老師今天給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不是拿來背的。」
童眼看人心
有一群六、七歲的孩子,有一天晚上老師問他們:「什麼是好心?什麼是壞心?」這些孩子都讀了兩年的經典,他們的思想、觀念如何?
什麼是好心?一位同學說:「一件東西自己想要,但別人也想要的話,那就讓給別人。」這是截斷慳貪的根基。
第二位說:「孝順父母,上課專心,對別人恭敬,是好心。」這些話都沒有加任何一個字,都是他們的原話。
第三位說:「對佛恭敬,做到《弟子規》的心是好心」。
第四位說:「做到《孝經》第一到第十八章,聽老師的話,做到《常禮舉要》的心是好心。」從這段話我們知道,他現在在學《孝經》跟《常禮舉要》。而且從這幾位孩子的回答中,我們體會到,他們對於學問強調的是做到。下一個孩子說:「智慧的心是好心,做好事的心是好心,不用督促去做事的心是好心。」
孩子們已經會看自己的存心。父母叫他的時候,他是不耐煩去,還是主動去?一些應該做的事,是自己主動做,還是要別人去催促?孩子可以從生活中,還有自己的存心去觀照。老師每星期抄一句話給他們,當作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其中有一句就提到:「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別人;自己應該做的事,絕不讓人操心。」所以,他提到不用督促就去做事。
「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心是好心。」因為這個孩子讀過《無量壽經》。
「知道是好事就去做。」「懂道理的心是好心。」看到這裡,我們是否覺得面對未來比較有信心了?江山代代有賢人出。
什麼是壞心?「不幫助人的心是壞心,欺騙別人、浪費的心是壞心。」然後又提到浪費什麼?浪費電、水、生命、物品、人生、時間。我去深圳講課時,這個孩子幾乎都來聽,有時還聽得哈哈大笑。記得有一次我跟同修們討論修學的事情,提到李炳南老師曾經跟學生講過:「你學佛,這一生就得作佛。」態度非常堅定。這個孩子聽完以後,就說:「老師,學佛不作佛,那就不要學!」所以,孩子很單純,我們不要搞得太複雜。
「侮辱別人是壞心。」「開玩笑過火,禍從口出,這是壞心。」「怨恨別人的心是壞心。」「為自己不為別人的心,生氣的心是壞心。」「別人對他好,他對別人不好,沒有回報的人,忘恩負義,這些都是壞心。」「記仇的心是壞心。」這些就是《弟子規》講的「恩欲報,怨欲忘」、「己有能,勿自私」,他們常常放在心上。
「小氣的心是壞心。」「別人指出缺點,卻堅持錯誤,是壞心。」這是「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如果對這些孩子舉出他的過失,他會對你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剛好那時我們從外地演講回來,有一位老師就指點了一個同學的錯誤,這個同學馬上給老師鞠躬,我們當場都覺得很汗顏,真是後生可畏!
「沒愛心,害別人的心是壞心。」「沒慈悲心,知道應該做好事,還做壞事,這是壞心。」「對孔夫子像不恭敬是壞心。」因為他們的教室有掛孔夫子像,所以一進門都要說:「孔夫子,我回來了。」這就是「事死者,如事生」。
「怕吃苦的心是壞心。」老師有一個星期寫到:「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一陣子苦」,這些人生態度確實從小紮根最好。
「對佛不恭敬的心是壞心。」「表面做好事,心裡做壞事。」他們觀心為要,會從起心動念修。
「不孝順父母的心是壞心。」「破壞的心是壞心。」「媽媽不知道,就說媽媽笨,是壞心。」「不做到《弟子規》,是壞心。」「本來可以做到,但老想做不到,是壞心。」「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壞心。」「高聲喧嘩,打擾別人,是壞心。」「倘揜飾,增一辜,所以掩飾的心是壞心。」
如何引導孩子珍惜時光
假如小孩不懂得珍惜時光,我們應該如何去引導?有位父親的孩子整天遊手好閒,他就拿了一根棍子,差不多八十公分長,到孩子面前就跟他說:「孩子,人的一生就好像這根木棍一樣,八十年左右;前二十年你還在學習,對家庭、對社會沒有多大的幫助,所以這段時光沒有貢獻,我們把它砍掉。」他拿起斧頭,把前面二十公分切掉。接著又說:「人生六十歲以後身體比較衰老,也沒有力氣做事了,所以後面二十年也要去掉。」說著就把木棍再砍掉二十公分。父親接著又說:「剩下的這一段,有三分之一都睡掉了,所以這一段也不能算。」拿起來又把它砍了三分之一。在這個砍的過程中,他的兒子心裡感到一陣震撼。接著父親又說:「你每天還要吃飯,還有很多的雜事,又浪費了很多的時間,所以又要再砍一段。」說完就砍下去。孩子跟父親說:「您別砍了,我知道了。」父親接著說:「你不會知道,你不會明白,你這一生不知又要生多少場病,都要在病床上度過,這一段也不能算。」又把它砍了一段。孩子感悟了,就跪下來。父親跟他說:「你看人生只剩這麼短,就應該做真正有意義的事,能夠真正孝順父母,奉獻社會,奉獻國家;既然生命這樣的短暫,你還拿來揮霍,那就太不應該了。」
親師配合善教子
有個孩子早上起床後,刷牙洗臉,在那裡磨磨蹭蹭耽擱時間。因為現在的牙刷上面有圖案,牙膏也有很漂亮的圖案,所以孩子一邊刷牙一邊玩耍。母親看到他這樣繼續下去,一定會遲到,可是也是按兵不動。到了學校以後,確實遲到了,母親就看著他上樓去。結果兒子沒有去參加升旗,因為其他同學都去升旗了。媽媽就想,這孩子一定會被老師批評。中午的時候,孩子回到家裡來,一看到孩子的臉上沒有任何的慚愧,也就警覺到老師沒有處罰、沒有批評他。當天下午,母親就打一通電話給老師,跟老師說:「我兒子今天遲到了。」老師一聽完,馬上對家長說:「沒關係,沒關係。」結果母親就回答說:「怎麼會沒關係?很有關係!孩子遲到假如不馬上跟他說,他就養成壞習慣。」結果這位老師就說:「我還以為你是打電話來要跟老師解釋孩子為什麼遲到。」接著家長就跟老師說:「你要好好批評、處罰他,讓他有所警覺。」結果老師回答:「這個年頭還有家長來討批評、討處罰的,已經不多見了。」老師一邊笑也答應說:「好好好,我下午一定好好批評他。」
下午放學回家,孩子一進到家裡,立刻去找鬧鐘。為什麼要找鬧鐘?明天不能遲到。立即把指針轉到六點半,心裡才比較安心。母親一看,就走過來跟孩子說,你現在調六點半,待會吃飯的時候鬧鐘就響了;你要吃完飯,等過了六點半以後再去調整,明天就會響。所以,孩子也學習到,鬧鐘是十二個小時的,一天有兩個六點半,應該吃完飯才去調鬧鐘。以後他都是自己起床,自己安排時間,不遲到。而且他無論到哪裡,都帶著自己的小鬧鐘,常常按時間自己起床。因此,在教育中,慎於始很重要,孩子第一次犯錯,你能糾正他,他終身受益。對於珍惜時間,也要掌握機會來教導。
以身作則心想事成
要讓孩子的學業上軌道,讓他生活有規律,就要有固定的讀書習慣。很多家長說:「很難!現在的孩子如此愛玩。」我們好像都會往壞的地方去想,都往壞處去想,當然孩子就被你心想事成了。回想起我跟兩個姊姊從小都不看電視,那時看電視也很方便,但是為什麼我們不看電視?而我的父母也從未說過:「你不要看電視。」他們是晚餐吃完之後,就到房間裡看書。那時我年紀還小,打開父母的房間一看,父母在看書,自己敢不敢去坐在電視機前面大搖大擺的看電視?不敢!所以,很自然的就和兩個姊姊一起上樓去看書。我記得在初中、高中時代,我母親上樓來不是叫我們看書,都是叫我們:「去睡覺了,不要再念了。」所以,習慣成自然。其實教育孩子沒有想像中那樣困難,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父母對學習「居有常」,孩子自然起而效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