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懿宗時,有位國師,名叫悟達禪師。他在長安居安寺講經時,懿宗皇帝親臨法席,特賜沉水檀香的寶座。這時,他生起驕傲心,認為自己是高僧,不可一世。豈料妄想一起,護法神便離他而去。而跟著他十世的債主,可找著復仇的機會了,在他膝蓋打一拳。從此膝蓋上生起一個人面瘡來,有眉、有眼、有口、有齒,每天要吃肉喝酒。如果不給酒肉,就痛起來,苦不堪言;群醫都束手無策。
悟達國師,在未顯達時,有一年在長安某寺遇到生惡瘡的僧人,瘡口流膿流血的,十分骯髒,且臭味薰人,令人作嘔,人人皆不敢接近。當時,悟達禪師住在他的隔寮,天天照顧他,不嫌髒臭地服侍他,送飯洗瘡。不知不覺,夏去秋來,氣候轉涼,病僧的惡瘡漸漸好了。在臨別的時候,病僧對悟達禪師說:「謝謝你的照顧,今後你如有難解之事,可以到四川蒙山找我,山上有兩棵大松樹為標誌,我叫迦諾迦。」
悟達禪師想起往事,便往蒙山尋找那位生惡瘡的僧人。遠望在山腰之處,有二松,高聳雲裏。來到松樹前,發現有一金碧輝煌的廟宇,而要尋找的那位僧人,已含笑立在寺門,引之入寺。悟達禪師頂禮畢,述說其苦。僧人告之翌日到巖下泉水洗濯,即能痊癒。
第二天早晨,小童子領他到巖下泉水之處。正要洗濯的時刻,人面瘡說話了:「等等!先不要洗!我們之間有一段仇怨未了。你是高僧,博覽群書,一定讀過西漢史,可知袁盎腰斬晁錯的故事嗎?(註1)袁盎就是你,晁錯就是我。你十世為僧,認真修行,我找不著報仇的機會。現在你生傲慢的心,使我有機可乘,今蒙迦諾迦尊者的慈悲,調解我們的仇怨,用三昧法水洗我,自此以後,不與你為怨了。」
悟達國師聞了之後,嚇得魂飛九宵雲外,急忙掬水洗瘡,痛入骨髓,昏迷不省。很久時間才甦醒過來,看膝蓋上的瘡已不見了。乃知那位僧人是位聖僧,想回寺瞻仰禮拜,回首一看,那裏有什麼廟宇?於是在該處結廬,朝夕禮誦,所作的懺法,即今之慈悲三昧水懺。(註2)
註1:袁盎
袁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幹。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諫,觸犯皇帝
,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徙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
晁錯,漢朝潁川人,有才智,個性急直,處事嚴刻,文帝時為太常掌故,累遷太子家令
,當時號稱「智囊」。
袁盎平素就和晁錯不相投和,兩人向來不同堂共語。漢景帝即位時,晁錯升為御史大夫
,當時吳楚等七國諸侯,驕傲放縱,晁錯深恐諸侯謀變,建議削弱諸侯封地,七國得悉,便
以討伐晁錯為名,聯合起兵反叛,景帝憂懼,召集大臣商討對策,晁錯奏說:「袁盎做吳相
時,貪受吳王財物,專為吳王隱惡不奏,以致造成今日的反叛,請先治袁盎罪。」景帝召見
袁盎,袁盎上奏辯說:「吳楚所以謀反,是因晁錯建議削弱諸侯封地,離間皇室宗親,請陛
下斬晁錯以謝諸侯,復還故地,吳、楚叛兵,必可罷退。」景帝竟聽信袁盎的話,下令腰斬
於東市。
晁錯死,景帝拜袁盎為太常出使吳地,宣告晁錯已誄,復還諸侯原地,促使吳王罷兵。
吳王不但不肯罷兵,竟要留住袁盎並任用他為將軍,袁盎不肯,吳王震怒將要殺他。命一都
尉率五百人圍守袁盎,都尉部下司馬,是袁盎做吳相時的從吏,這位從吏過去曾私通袁盎侍
婢,袁盎知情,待他如故,有人告訴從吏說:「相國已知你和侍婢私戀。」從吏愧歉,便不
告逃回家中,袁盎追他回來,即將侍婢賜給他完婚。今日為報往日厚德,想救盎一命,先以
美酒,使士卒痛飲醉倒,當夜引袁盎起身,對盎說:「請大人趕快逃走,吳王明早就要殺您
了」。袁盎問道:「你是何人?為何救我?」司馬說:「我是大人舊日部屬,曾私通大人侍
婢的從吏。」袁盎驚奇地稱謝說:「我何幸含日能遇見故人,但你有家眷,我不可連累於你
。」司馬說:「大人離開後,我也逃亡他國,並已將親眷藏匿別處,請大人不用擔憂。」說
罷即用刀割去軍幕,指引道路讓袁盎逃亡回京。
袁盎此行雖未達成任務逃回,仍得景帝信任,常召入宮商談國事。景帝之弟梁王要求立
為皇嗣,袁盎勸帝不可立弟以壞宗法制度,景帝准奏。從此梁王深恨袁盎,雇刺客待機行刺
。後來袁盎家中鬧鬼,常見晁錯出現,晝夜不安,一次袁盎出去找星相家占卜,回來走到安
陵門外,竟被梁王派來的刺客刺殺而死。
註2:三昧水懺,是唐朝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悟達國師蒙受尊者救護,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寫成懺本,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尊者恩德,並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開兩家累世冤業的緣故。
慈悲三昧水懺總共有上、中、下三卷,「懺如浣滌,以水為名」,主旨在解冤釋結,消除往昔罪惡,迴向無上菩提,正有反省自身,淨化覺醒的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