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潤發飾孔子
看完《孔子-決戰春秋》後,覺得整部電影有意猶未盡之感,也透露出孔子的偉大。除了孔子之外,我期盼看到的顏淵、子路、曾參、冉求、宰予等大弟子的飾演也在本片中有不少的貫穿點綴和詮釋。
有愛好電影的朋友覺得這是一部很悶的歷史片,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電影對白不出《論語》、《史記》、《左傳》的內容,雖然其中有些經過編劇的調整和更動。幸好對《論語》和孔子生平有略讀過,才能知道一些對話和情節的內涵。
以下是補充電影未講的部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
魯國是周朝的周公封於魯,所以是周公的後人管理的國家。
孔子生來就有一種祥瑞。他出生的時候「麟吐玉書」,麒麟吐出一本玉書。玉書上寫有:「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水精之子乃指他非凡人,孔子有王者之實而無王者之名,故稱素王。,當時他的母親就用一條絨線繫在麒麟的脖子上。又有九龍吐水給他沐浴,所以他生來與眾不同。
孔子生有聖德,可以說是真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他學無常師,把一般人都當做自己的老師,可以說是「眾人是我師,我是眾人師;時常師自己,自己時常師。」他為學的時候從不覺得厭倦,無論向誰學習,或者聽什麼道理,沒有不願意聽的時候。不像我們,聽這個人講得好就願意聽,聽那個人講得不好就不願意聽;他不會這樣,無論講得好不好,他都願意學習。學習了之後又教人,他怎麼教人呢?誨人不倦。誨就是教誨,他教誨人的時候,也從不感覺疲倦,無論聰明或不聰明,他都循循善誘、諄諄教導,所以孔子是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大教育家,他創立平民教育,提倡文武合一,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材,後人於是尊他為「萬世師表」。
他做過魯國的大司寇,攝行丞相事;雖然時間不久,只做了三個月,可是魯國大治。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原自:論語 微子第十八之四)魯定公十四年,孔子為魯大司寇,專任宰相一職。由此孔子施行禮制,使得魯國大治,三個月便到達「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槍刀入庫,馬放南山。」的境界,與魯國緊鄰的齊人因此害怕魯國的強大,因此送了一批歌姬舞女給魯國。季桓子(魯國大夫,當時為上卿)接受了,把她們獻給魯公。魯定公一得到這班歌姬舞女,一連三天魯君不上朝處理政事,孔子一看這情形,便辭官離開魯國。
孔子為的是要發展他一生的淑世抱負。孔子曾說他如果當官一個月便小成,一年之後國家便大成。所以便開始周遊列國,想找尋能夠實現他抱負的地方。他主張政治上忠君愛國,實行禮制,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修養上講求忠恕
子遇隱士
離開魯國的孔子,周遊天下從楚國到蔡國,想要問過河的渡口在哪。於是就叫子路去問旁邊耕田的兩人。剛好這兩人叫長沮、桀溺,是楚國兩位隱士。長沮問子路:「那車上拉著韁繩的人是誰?」子路答道:「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麼他應該曉得渡口在那兒了!」
子路問桀溺,桀溺問:「你是誰?」子路答道:「我是仲由。」桀溺說:「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回答道:「是的。」桀溺說:「滔滔不亂,天下都是如此,誰能改變這種局面呢?你與其跟從逃避壞人的人,倒不如跟我們這些逃避亂世的人呢?」說完,仍然不停地犁土覆種。
子路回來告訴了孔子,孔子悵然地說:「人不可能跟山林的鳥獸同群!我不跟世人生活在一起,跟誰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天平的話,那我孔丘也不用出來改變這局勢了。」(原自:論語 微子第十八之六)
子路「結纓而死」
子路的死亡被記載於《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太子蒯聵出亡後又回到衛國時發生的。他有個外甥名叫孔悝,統領一座城,蒯聵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想尋求他外甥的協助,但對方不肯,怕得罪國君,蒯聵竟然直接挾持了他。當時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衛國的朝廷裡還有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子羔。子羔眼看狀況不對,就逃離了衛,要到陳國去,剛好碰到了要從陳國回衛國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衛國情況很危險,不能再進去了,子路卻覺得自己當人家的家臣,沒有怕死的道理,所以還是回返衛國。
當然他就遇到了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麼挾持孔悝?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他的主人,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並且不會和蒯聵結盟。除此之外,子路還宣稱蒯聵是個膽小鬼。蒯聵是怕了,但是他採取的方式,不是釋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黶去擊殺子路,這兩人也因為這件事留名歷史。
《左傳》用「以戈擊之」記錄這個武打場面,子路顯然不敵。《左傳》記載,子路的帽纓斷了,於是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後一刻是把帽子戴好,「結纓而死」。
蒯聵之前出亡,是因為他父親衛靈公有個寵妾名叫「南子」。她和英俊的宋子朝發生了婚外情,搞得全國上下都知道,只有衛靈公或是被蒙在鼓裡,或是不在乎。蒯聵想替爸爸報戴綠帽的仇,想殺了南子,行動卻失敗了,只能出亡。
衛靈公問陣
衛靈公有次問孔子有關於軍隊怖陣作戰的方法。孔子回答說:「關於禮儀的事,我曾經聽過;關於軍隊戰伐的事,我卻沒學過。」第二天,孔子就離開衛國。走到陳國時,斷絕了糧食,跟隨他的弟子們都餓病了,爬不起來。子路心裡不快,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這樣的窮困嗎?」孔子說:「君子固然有窮困的時候,但小人窮困時,便不守本份亂來了。」(原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之一)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源自《論語‧子罕第九》之五
西元前497年,孔子離開衛國向陳國奔去。孔子師徒渡過濮水,南行來到鄭國匡邑(一說在宋國匡城,即今商丘民權),被誤認為魯國大臣陽虎(他曾為禍此地)遭人圍困,匡人了解真相後,放了他們。擺脫匡人之圍後,孔子改變南下去陳國的想法,計劃先回帝丘休整。於是取道北上,朝帝丘而去。路過蒲邑時,又遇到了麻煩。
蒲邑(今長垣縣)位於匡邑東北,衛國公叔戌被衛靈公驅逐後,在他的采邑蒲邑對抗衛國。孔子路經此處,被蒲邑居民扣留,他們強迫孔子參與他們的叛亂。孔子的陳國弟子公良孺很氣憤,他和子路等人與蒲人發生了一場激戰。後經交涉,蒲人放了孔子一行。雙方進行了盟誓。離開蒲邑後,孔子一行繼續向北,取道帝丘。衛靈公聽到孔子又回來了,很高興,他親自到帝丘之郊迎接孔子。孔子看到靈公如此相待,也決定在衛國停留一段,看看是否能有所作為。
此次回來,衛靈公諮詢孔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否討伐蒲邑。
靈公問:「蒲地能討伐嗎?」孔子說:「可以。」靈公說:「朝中大夫講,蒲乃衛防禦晉、楚之屏障,出兵伐蒲,自毀屏障也。」孔子說:「為國為君,蒲之男有捐軀之志,蒲之女有衛家之心,皆不願隨賊叛亂。討伐逆賊,喚起蒲地老百姓,這是在加固屏障!我想討伐的不過是為首幾人作惡多端的,切記不要禍害大多數老百姓。」
孔子這次回到衛國,住在自己的老朋友蘧伯玉家裏。
蘧伯玉大孔子20多歲,是一個求進甚急又勇於改過的人,在衛國有極高聲望。他在孔子仕魯時,曾派使者到魯國拜訪孔子。
蘧伯玉早年不為衛靈公所用,衛國賢大夫史魚多次給靈公上書,請求重用蘧伯玉,靈公不聽。史魚臨死前囑咐兒子:「以蘧伯玉之才德,做相國也可以勝任,怎奈主公昏聵,我屢講無效。我死後,你不要治喪于正室,此為屍諫。主公若以社稷為重,或許會重用他。」史魚之子依此行事,衛靈公最終重用了蘧伯玉。後來蘧伯玉見衛靈公迂腐無能,無所作為,自動辭官。
孔子到達衛國時,他已隱退多年。兩人經常暢談天下大事及衛國國政。有一次蘧伯玉問:「夫子認為寧武子是何等之人?」寧武子是衛文公和衛成公時的大夫,孔子很了解他,說:「是個聰明人。」「聰明在何處?」「在國家太平時節,君侯賢明,他便為國出謀劃策,表現得聰明過人。國家動亂、君侯昏聵時,他就裝愚作傻,表現得一無所知。他的聰明別人能學得來,他裝傻別人可學不來呀。」
孔子一方面敬重賢人,看重知己,一方面交友有道,堅決不與佞臣為伍。子路的連襟彌子瑕,是衛靈公寵臣,「幸于靈公不以正道」。孔子到衛國後,他曾通過子路的關係請孔子住到他家去,被孔子拒絕。
周迅飾演南子
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有淫行。
衛靈公夫人南子,早聽說孔子的大名,她派人對孔子說:「四方之君想和我們國君修好為兄弟的,必來見我,我很希望見你。」孔子婉言謝絕,感到很為難。
孔子為何為難?原來南子是宋國貴族之女,她出嫁前與公子朝有私情,被宋國人嘲笑。南子嫁給衛靈公後,深得寵幸,她左右靈公,干預朝政,又時常哄騙靈公把宋國公子朝召進宮中。同時,她還與靈公寵臣彌子瑕關係曖昧。因此遭到時人鄙棄,名聲很不好。
出於禮數,孔子不得不去見南子。南子精心打扮後,坐在薄紗帳之後,孔子向其行叩拜禮,南子在紗帳中回拜,所佩戴玉器發出鏗鏘悅耳之聲,場景頗為有味道。
孔子去見南子,使得子路很不高興。孔子因而發誓說:「我有不合禮的行為的話,天會厭棄我!天會厭棄我!」(原自:論語 雍也第六之二十六)
孔子的說法是,我既然是衛國的客人,這國家的女主人堅持見我,我沒有不去的道理。我去見她,中間有著帷幕,談了兩句我就退出了;你雖然討厭南子,但是這樣的見面過程中,沒有不合禮的地方吧。
電影當中,孔子向南子相見的最後一句,孔子進言:「吾未見好德又好色者。」正確來講應該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我從未見過喜好道德就像喜好色的人一樣。
濮陽子路祠內的"子見南子"壁畫 陳偉/圖
顏淵之死
顏子名回,字子淵。春秋魯人。敏而好學,聞一知十,絕頂聰明,大智若愚。終身不遷怒,不貳過。孔子入室弟子,家甚貧,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安貧樂道。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孔子讚曰:「賢哉回也!」
他死的時候,孔子非常悲慟,說:「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說:「唉!天要亡我,天要亡我!」後來孔子前去弔喪,哭得很悲傷。跟從的人對孔子說:「老師過於悲傷了!」孔子就說:「真的過於悲傷嗎?我不為他而悲傷,還為誰悲傷呢?」
文獻當中只記載顏淵享年三十二歲,英年早逝。但並沒有提到任何顏淵死於何種病因以及為何而死。電影當中就用顏淵搶救掉落到結冰的河中的所有竹簡而喪命的場景,以很巧妙的方式來呈現顏淵之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