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洪蘭】
2009.10.20 03:59 am
 

是最能激發人心的一種樂器,激昂的鼓聲常使人熱血沸騰,所以不論中外,催戰都用鼓,曹劌論戰中就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話;梁紅玉擊鼓退金兵,跟韓世忠大破金兀朮成為千古佳話。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它的地位,但是西風東漸之後就逐漸沒落了。

中國節令鼓 大馬當遺產

台灣自「優人神鼓」後,鼓又復興了一些,但是還是很多孩子沒有看過鼓。沒有想到,二○○九年馬來西亞宣布華人的節令鼓為大馬國家文化遺產。大馬政府不承認華校的學籍,華文也不能上大馬的電視,但是他們卻承認了上面刻有中國傳統廿四節氣的鼓,做為他們的文化遺產,很令人感慨。

節令鼓的由來有著海外華人心心念念不忘祖國文化的感人故事。一九八八年,柔佛州新山的寬柔中學負責中華公會第九屆舞蹈節的開幕典禮,他們想找一個代表中國傳統的藝術,練好了以後,可以在中國的節慶中都出去表演,給華人學生一個舞台。他們想到了中國的鼓,擊鼓是個藝術,曹操宴客時就曾叫彌衡擊鼓以娛他的嘉賓,所以他們便成立了鼓隊,鼓上面用優美的中國書法刻上了廿四個節氣:雨水、驚蟄、穀雨、芒種、白露、小寒…,這些我們在台灣長大的孩子都不一定說的出的廿四個節令,將書法、節令及鼓結合在一起,成了節令鼓。

專注加體力 擊鼓好處多

擊鼓講究默契,每個人動作要整齊劃一、節拍一致,它特別需要專注,這對學生是個很好的訓練;打鼓需要體力,尤其是臂力,所以寬柔中學的鼓隊學生每天要跑操場、做伏地挺身。但學生卻很喜歡,從初中到高中,一練好多年,他們說每次練習就好像家族聚會,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身旁關心你,苦澀的青少年期很快的就過去了。這個華校經過廿年的努力,把中華的節令鼓成功的推展了出去,成為馬來西亞的文化遺產。

想想我們自己,好像沒有給孩子什麼紓解心情、上台表演的活動,一般的管弦樂團太昂貴,沒有幾個學校或家庭負擔得起。但是鼓隊則不同,大鼓雖然貴,卻是公用,家長不必替孩子買鼓,而且只要有節奏感,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練鼓,是個平民化的樂器。對好動、精力充沛的孩子來說,是個很好的發洩多餘體力的方式。尤其節奏感是人的本能(走路就是一個節奏),節奏會活化大腦中的快樂中心,使人不由自主的微笑。

祖先留珍寶 我們要珍惜

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有發展出他們文化特色的鼓,我們的阿美族用竹做鼓,我在廣西壯族的博物館看到三千年前壯族人民用藤做的鼓,各個民族都用他生活周邊的材料做鼓,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韻律與節奏是娛樂身心很好的方法,在節令鼓變成馬來西亞的文化遺產後,我們是否也該想一想還有什麼祖先留給我們,還未被外人拿去用的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10/2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