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真實生活中,多數單身族不排斥緣分,也不會像電影「BJ單身日記」的女主角布莉琪那樣,急著尋覓另一半。 記者陳柏亨/英國倫敦攝影



好萊塢電影「BJ單身日記」,把倫敦描繪成一個迷人的「單身城市」。芮妮齊薇格飾演的布莉琪,工作有成、受過女性主義洗禮,人生唯一遺憾是還沒找到另一半。她稱自己是「singleton」,這個詞彙隨電影全球熱賣,成為「單身」的同義詞。

 

 

布莉琪陰影 屍體被狗啃一半

 

 

除了另一半,布莉琪幾乎擁有一切: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不錯的工作、公寓。她卻視「單身」為生命最大陰影,老擔心:「我會抱著酒瓶度過餘生,孤零零地發胖死去,屍體還被野狗啃掉一半。」

 

 

倫敦社會學教授莎夏‧蘿絲尼爾(Sasha Roseneil)指出,電影爆紅,其實建立在觀眾與讀者「對單身女性的迷思與歧視」之上,藉此提供娛樂。

 

 

消遣單身女 BJ日記太誇張

 

 

蘿絲尼爾是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社會學教授,研究領域為性別與單身研究,曾訪談英國倫敦、挪威奧斯陸、匈牙利布達佩斯、葡萄牙里斯本等四個城市的單身族群,請他們訴說自己的「單身日記」。「他們描繪的單身生活,肯定多於否定。」

 

 

這批真實生活中的「singleton」,在單身生活中找到自我滿足。他們不排斥緣分,但也不會像布莉琪一樣急著尋覓另一半,更不會活在擔心年老時「孤獨死去還被野狗啃」的妄想情境中。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八月發表調查,承認「單身潮」將成為全球趨勢,但也不忘貶抑單身價值,指出單身族「心理和生理」較已婚者差。單身族的興起,對全球社會、經濟以至環保「有害無益」。

 

 

沒家庭包袱 人際網絡更多元

 

 

許多人將「單身」與「孤獨、寂寞」畫上等號,台灣甚至將「單身產業」取名「寂寞產業」。蘿絲尼爾說,單身、獨居不等於「孤獨」、「孤立」。蘿絲尼爾的單身研究顯示,單身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況」,不比已婚者差。她說,單身者對友誼更重視。許多單身者因不必專注陪另一半,花更多時間陪伴父母、朋友,較已婚者發展更豐富多元的人際關係。至於傳統社會常拿來恫嚇單身者的「孤獨老死論」,蘿絲尼爾指出,現代社會女性比男性長壽、子女也未必長伴父母,「不論單身或結婚,每個人都必須有孤獨走到人生終點的準備。」

 

 

英國一項調查指出,單身者要獨立負擔房租、旅遊費用,保險費用也較貴,估計獨居一生的費用要比已婚者多出廿五萬英磅(約台幣一千二百萬)。

 

 

英國改稅制 單身稅漸漸降低

 

 

蘿絲尼爾說,英國這幾年逐步修改稅制,單身者不見得比已婚者繳更多稅;某些地區的房屋政策,單身者還比已婚者更有利。

 

 

娛樂產業總是頌揚家庭價值。即使是描述精彩單身生活的「六人行」、「欲望城市」,最終也得送主角走入家庭當Happy Ending。廣告也愛打「家庭牌」,高消費能力的單身貴族,從來不是廣告業者的目標,就算出現在廣告中,也是「終結單身」的前奏。對此蘿絲尼爾也大惑不解,以英國為例,單身人口占百分之廿五,預計未來廿年會達到百分之四十五,「但大家好像都忘了singleton的存在!」

 

 

單身勢力大 怎麼聲音那麼小

 

 

Singleton勢力龐大,為什麼不為自己發聲?蘿絲尼爾說,可能因為單身是「暫時狀態」、隨時可能變動。因此單身者很難結黨營派,像同性戀、銀髮族一樣組織社團,捍衛權益。

 

 

結束採訪,忍不住問蘿絲尼爾:你單身嗎?她笑:「現在不是,但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