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意識帶有能量  

 

  知道了「人」不會死(神識不死),明瞭任何作為不會憑空消失(不滅),很多人就知道小心謹慎。因為只要做了,必定會產生「結果」,只是我們不知何時何地會出現而已。

 

  但人們常忽略而且也更不易控制的,是我的心念,而從諸多實驗與事例來推論:「意識」可能是具有類似「能量」性質的。

 

  日本有一學者江本勝博士,將水冰凍之後拍下水結晶的照片。結果發現:水不但會聽音樂,還會看字。

 

  「聽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呈現的結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調般美麗而整齊。遇上對美充滿深刻祈望的莫札特『四十號交響曲』,結晶體也竭盡全力的呈現華麗的美感。最妙的是蕭邦「離別曲」,小而美的結晶竟令人驚訝的呈現出分散狀。」

 

  「水就這樣隨著優雅的古典樂音,展現各自不同的特性而形成美麗的結晶。相對的,讓水聽充滿憤怒及反抗語言的重金屬音樂,結晶呈現的全都是凌亂毀損的形狀。」

  

  此外,他裝水的瓶子上,將寫好字的紙條朝內貼在瓶身。結果「看到『謝謝』的水,呈現的是清楚而美麗的六角形結晶;相對的,看到『混蛋』的水,呈現的結晶和聽到重金屬音樂時一樣,是細碎零散的結晶。」

 

  而且「儘管語源不同,但不管看到哪種語言的『謝謝』(日文、中文、英文、法文、德文等等),水總是呈現形狀整齊的美麗結晶。」

 

   「看到『我們一起做吧』的邀請時,水結晶的形狀非常完整規則,但是看到『給我做』這個命令句的水,甚至無法呈現結晶。」(參十七)

 

  而音樂、語言與文字,其實都是人「意識」的表現。

 

  非洲聖者史懷哲,曾經對當地土著的禁忌,提出令人驚訝的報告,他報告中提到;當地非洲土人,在孩子將誕生時,孩子的父親會一直喝酒,喝的迷迷糊糊,並且隨口說出一大堆新生兒的禁忌。比如他說「右肩」,那麼以後右肩就會成為孩子的禁忌。他們並且相信,如果那個孩子被人擊中右肩,就會死亡。如果他說的是「香蕉」,那麼孩子長大後,吃了香蕉就會死亡。事實上,史懷哲博士也親眼看到過,許多土人因犯了「禁忌」而死亡的例子。

 

  有一次,土人烹煮香蕉後,沒有洗鍋子就繼續煮其它的菜,其中有一位土人吃了這些菜,也沒感覺有任何異狀,但當他聽到這個鍋子曾經煮過香蕉,馬上臉色發青、抽筋,經過治療都沒有效果,因此而死亡。(參十八)

 

  事實上,吃香蕉是不會死人的,而這個土人如果不知道那個鍋子煮過香蕉的話,他也不會有事。導致他死亡的,是他的「意識」。

  

  從上述的實驗與案例可以發現,人的「意識」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力,或者說,可能是帶有能量的。既然帶有能量,那麼,「意識」也會遵守不滅法則,不會慼空消失。所以一個念頭,都不是無意義無作用的。

 

 

註四:科學上常以拉曼光譜判定分子結構。拉曼光譜被稱為物質分子結構的指紋,是當代科學家研究分子結構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行為反作用力  

  怎樣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呢?

 

  這方面佛家在經典中有很詳細的描述。大體而言,佛家將世人所得的結果,大致分為三大類:財布施得富貴,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布施」就是「捨」。中國人講「捨得」,有捨才有得,捨什麼得什麼。好像我們往牆壁丟一個綠色球,彈回來是綠色球;丟藍色的球,反彈回來就是藍色球。

 

  這是自然界的法則之一。牛頓第三定律就說明,每一個施加於物體的力量,都會同時產生一個大小相等而且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這定律也叫做「作用與反作用定律」。例如:當你拍打桌面時,同時桌面也會回送您一個相反的力量,所以你的手會痛;游泳時用力向後撥水,身體會向前推進,因為手給水作用力,同時也獲得一個反作用力;跳高跳遠時用力蹬地,以獲得足夠的反作用力讓身體運動;穿溜冰鞋站在光滑地板上,用力向前投擲物品身體會向後退;火箭升空時氣體向後噴發,以獲反作用力上升等等。

 

  而我們這個「生命黑箱」似乎也是如此,有人稱之為「行為反作用力」。我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孝順父母,以後我的子孫也會孝順我;我祝福別人,也會得到祝福;我帶給別人歡樂,我自己也會得到快樂;我施捨錢財幫助別人,我就會得到財富;我幫助別人健康,我自己就得健康。相反地,我傷害別人,日後亦會為人所傷;我欺騙別人,末來也會被人所騙;我發脾氣罵人,以後同樣會遭人惡言相向;我不孝順父母,以後我的兒女也不會孝順我......

 

  從反作用力的現象來看,也像是「不滅」這一自然法則的延伸。

 

 

五、模擬模型

 

  從林林總總的這些自然現象、科學家的理論實證、醫學界的研究等,很多都與佛家的「三世因果」、「生命輪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等理論符合。很多科學己開始對那些描寫輪迴的佛學書籍發發生興趣,因為那些書上的記載有許多與陸續的研究發現十分吻合。(參二十一)

 

  因為「神識不死」,所以人有無數的過去和無窮的未來(三世);因為「不滅」、因為「意識有能量」,所以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行為造作(),都會產生結果(),絕不會憑空消失。

 

  借用愛因斯坦質能互換的理念,來嘗試模擬一個模型,以期更清楚了解這個「黑箱」。

 

  我們自身這個黑箱就好像一個「能量倉庫」一樣。過去累積殘存一些能量(圖一)。裡面的能量會隨歲月的過程而消耗,例如生活中必需的財物耗用、學業的完成、事業或職場的成就、人際關係、名聲等等(圖二)。也會隨因我們的惡念惡行而消耗(圖三),或因利益別人的善念善行而增(圖四)。

 

   能量倉庫

f_2115673_1.jpg 

 圖一命中註定的能量(過去的累積)

   能量倉庫

 f_2115674_1.jpg

圖二X生命受用、慾望或期待滿足(所得)的能量消耗

   能量倉庫

f_2115675_1.jpg 

 圖三因今生惡念惡行能量消耗

f_2115676_1.jpg 

     能量倉庫

 圖四因今世善念善行的能量增加

f_2115677_1.jpg 

      能量倉庫

 圖五

命中註定的能量(過去的累積)

因今世善念善行的能量增加

X生命受用、慾望或期待滿足(所得)的能量消耗

因今生惡念惡行能量消耗

 

 

  圖二就好比命中註定的軌跡一般,是過去留下來的;圖三與圖四則是我們這一世所造成的增減。而生活受用、慾望或期待的結果呈現,例如財富、名聲、健康、事業、婚姻、子孫、尊嚴、別人對你的感謝等等,都像是消耗能量。我們的意識與行為,不斷影響倉庫能量的增減。所謂的「物質」,就好比是我們人生一切的軌跡(所作的、所想的、所得的),是這個黑箱的輸入(所作所想)與輸出(所得)(圖五)。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一生中沒有特別為善,也沒有蓄意做惡,所以能量倉庫的「能量」,幾乎沒有太大的增減,保持著我們「命中注定」的能量。

 

  我們要積累能量,就必須做善事、存善念。若做惡事、起惡念,那我們的能量就會消耗(註五)。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用「善的行為或意念」去轉化為「能量」(質換能),增加我們能量倉庫的存量,才能將「能量」轉化成我們的慾望與期待(能換質),也就是我們努力打拼所期待的人生。

 

 

註五:另一種看法,也可以把善念善行,想像是一種「正能量」,或像是銀行的「存款」;而惡念惡行是「負能量」,像是「貸款」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ar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